兴合庄,平凉城最大的一座“移民村”
秦玉龙/文
站在药山上俯瞰兴合庄全貌。
兴合庄,甘肃平凉中心城区最大的一座“移民村”。
兴合庄与南台一样,虽然地处城市繁华商业圈的周边,但又显得“遗世而独立”。这里居民和农民杂居,庄稼地和商住小区毗邻,是外来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区域。
长期以来,兴合庄在平凉人的概念里与南台一样,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出租车司机不愿进入,城门坡以上的人很少进入。甚至,有好多人在平凉生活了一辈子,却从未踏足过兴合庄的核心区域。
一直被人误读或误解的兴合庄,到底是什么模样和状况?金秋十月,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兴合庄,试图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兴合庄。
楼房、汽车、硬化路,兴合庄人的生活变迁。
走进兴合庄,给你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环境卫生状况比想象的要好很多。虽然狭窄但却整洁的硬化路蜿蜒曲折,通向庄里的每一条巷道。巷道里除了偶尔可见落叶,没有垃圾,也未见污水横流。居民院落多矗立着两层房屋,院内很干净,有些人家还种有花草、盆景。
随便扣响一户门环,说明来意,主人都会热情地邀你进屋,倒茶、递烟、端上水果。攀谈中记者得知,兴合庄的原住民有很多已搬出了庄里,住进了城里的商住小区。如今的居民除了一部分“舍不得走”的老人,一半住户则是来自南北二塬进城务工或做小生意的农民。有些人是租房,有些人是买房。还有一些院落的房屋空置着,大门紧锁,门外墙上贴着“此处院落出售(出租)”的广告。
70岁的马福奎已在兴合庄住了几十年了。他告诉记者,以前兴合庄的红照壁沟、水桥沟、豫陇沟、汉人沟,人们多在山根下依山挖窑而居,那时候他们家九口人住着三孔窑洞,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修了几间房子,但窑洞至今还使用着。如今儿女们长大成人后都搬出去了,就剩下他和老伴住在老家院子里。老两口夏季住房子,冬季住窑洞,因为窑洞里暖和,而且架炉子取暖、做饭不怕熏黑。
居民夏季住房子,冬季住窑洞。
老马家紧挨南山根下,这里名叫“汉人沟”,是居民和农民,回族和汉族杂居的一片区域。老马解释说,这里以前叫“汪家沟”,因为姓汪的农户都是汉族,故称“汉人沟”。老马说,这里回汉邻里和睦,大家互帮互助,从没有发生过红脸、吵架之事,更没有邻里纠纷。
在老马的记忆里,“汉人沟”是兴合庄最偏的一条沟,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从外面进入“汉人沟”,一直是上坡路,最陡的坡就在他家门口。早年间,兴合庄全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巷道土路坑洼里的积水,一年四季都是“烂泥胡同”,夏天恶臭难闻,人进出巷道时必须沿着墙根走。虽然千小心万注意,等到走出巷子,鞋袜裤脚上还是沾满了泥浆。如果有一辆车从巷道里驶过,司机要是开得快一点,飞溅的泥水让路边行人防不胜防。
没有路灯,没有垃圾台(桶)、没有排水设施、没有水厕、没有水泥路……十几年前的兴合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几乎为零。
时光到了2015年,随着庄里主干道全部硬化,兴合庄人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善。这几年,社区、办事处每年都向上争取,正在逐步硬化庄里的小巷。上个月,老马家门口的小巷终于硬化了。通车第一天,他特意把皮鞋擦得锃亮,骑着摩托车进城浪了一圈。
社区干部潘小文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政府投入改造力度的加大,基础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以前兴合庄公共厕所多是旱厕,“如厕难”也是长期困扰居民的一个大问题。今年,社区启动了旱厕改造,年内就有两座水厕可以投入使用。
沟里随处可见这样带窑洞的院落。
兴合庄,“兴旺和合”之意,名称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有当地居民认为,兴合庄之名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一条扁担两只筐,携儿带女到平凉”,这句顺口溜是部分兴合庄人耳熟能详的历史记忆。据《平凉市志》记载,兴合庄居民多为抗日战争时期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逃难而来的部分回族后裔。其中,来自河南孟县桑坡村“丁、白、张”三姓尤为众多,他们初居城南景家沟,后从景家沟迁于兴合庄、红照壁沟一带定居。纵观兴合庄的地名、坊名中的“豫陇”“中州”等名称,便是这些背井离乡的移民后代对故土的一种怀念。出门说平凉话,回家说河南话,是河南移民家庭一个显著特征。
据兴合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甘丽介绍,社区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辖区面积1.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53户8210人,流动人口3461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87.8%,辖区内流动人口多、民族人口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属于典型的民族聚集地、城乡结合部。
从地名上来区别,兴合庄只代表兴合庄。但如今的兴合庄社区范围较大,它包括红照壁沟、豫陇沟、汉人沟、童家山、水桥沟等区域。用兴合庄人的话说:这里遍地都是沟。
热炕,依然是兴合庄部分居民的生活标配。
曾几何时,兴合庄与南台一样,这里不但是平凉手工业、餐饮服务业、皮毛加工贩运业的集聚地,也是改革开放先行者的诞生地。
解放前后,在西北享有盛誉的平凉羊皮袄,大多出自兴合庄鞣革师傅之手。羊皮袄是平凉传统特产,是“平凉三宝”(百合、山药、皮毛)之一。皮袄制品可分为两种,一是以老绵羊皮制成,毛长皮厚,坚固耐寒。二是羔皮制品,皮白而细长,毛端天然圈卷三至五环,美观轻暖。其中,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注销产品主要有滩二毛皮、西路黑滩皮、各类羔皮、沙毛皮、山绵羊皮等。其中滩二毛皮,毛长过寸,白如玉,暖胜棉,有“九道湾”、“萝卜丝”的美称,花纹翻滚,轻盈美观,西路黑猾皮则花纹紧密,色泽光亮,素雅大方,是翻毛料的理想裘皮。
改革开放初期,兴合庄作为平凉第一批自由贸易者的诞生地,曾经走出过许多“万元户”和“百万千万元户”。据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凉城区云集的皮毛商行中,随处可见兴合庄人的身影。那个时期,平凉皮毛市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皮毛集散地。
后来,随着平凉皮毛市场的逐渐萧条,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皮毛商人,有些成功转型从事酒店、餐饮等行业,生意依旧做得风生水起。有些则退出了商场,回到兴合庄的小院之中颐养天年。
当然,兴合庄不光出皮毛商人,也出过省部级官员、大学教授。现在的兴合庄年轻一代,更注重教育,更看重文化素养,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把自己当作“外来户”,而是彻底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平凉人。
兴合庄的红照壁沟。
站在兴合庄的制高点药山上俯瞰,映入眼帘的兴合庄被高楼大厦所包围。这处原先的城市高地,如今变成了一片洼地。
伴随着城市开发浪潮的冲击,兴合庄人也开始不甘寂寞。他们期盼自己也能像团结巷、土坝村、柳湖村、泾滩村一样,拆掉自家的老院子,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拆迁不仅仅意味着居住条件的改善,也意味着生活质量全方位的一次大飞跃。
然而,和南台一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量,很多开发商明知道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兴合庄、南台是一块值得开发的黄金地段,但他们还是绕过了这片“风水宝地”,把开发的触角伸向了更偏远的东西郊。理由只有一个:东西郊地广人稀,开发成本低。
此外,兴合庄、南台之所以迟迟没有列入开发改造规划,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开发商都认为:“拆迁难度很大!”
这种畏难情绪的根源,既有外界长期以来对兴合庄、南台人的刻板认知,更有多年来当地个别居民的言行给人留下的“负面影响”。
对于何时才能开发改造的问题,兴合庄的年轻人更为关注。32岁的李豫陇,是一名河南籍移民的后代,土生土长的兴合庄人。在他看来,兴合庄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很多短板是没法补齐的,如道路狭窄,车辆、行人进出不便。这里不通暖气,现在讲环保,不让居民烧煤取暖,买洁净煤价格高、热量低,很多居民家冬季取暖比较作难。
兴合庄之水桥沟。
他认为,中心城区现在能算得上“黄金地段”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兴合庄、南台紧挨着平凉最繁华的商业圈新民路,也算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之一,现在开发商之所以绕过这里搞开发,是因为城市周边还有土地可拿,再过几年,等这些地都开发完了,他们势必会回过头来这里搞开发,这是大势所趋,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至于外界传说的“难拆迁”之类的话,根本不算啥大问题。试问,全国各地或者就平凉来说,哪一个棚户区的改造拆迁就很容易?“钉子户”、“难缠人”到处都有,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是“钉子户”、“难缠人”。
相对于年轻人的渴盼拆迁,兴合庄的老年人并不那么着急。在他们看来,住在小院子的感觉,远比住在楼房里舒坦。院子里可以养花种菜,可以晒太阳、乘阴凉、看星星,娃娃还可以奔跑玩耍,邻里之间互相走动,聚在巷道里拉家常,热闹有人情味,住在楼房这些都办不到。所以,他们更喜欢有天有地有自由活动空间的小院子。
其实,在兴合庄社区范围内,也有几个商住小区。据潘小文介绍,有南苑小区11栋楼523户,外贸小区4栋楼316户,技校家属院2栋48户,飞龙庭院小区8栋楼420户,星安小区4栋283户,胜利花园小区4栋110户,加起来差不多住了1500多户人。也就是说,社区里有一半的人是住在楼房里。这其中,飞龙庭院小区是建在兴合庄内的一个商住小区,其他小区都是建在兴合庄的外围区域,且小区规模都不大。
关于兴合庄的未来,政府有规划蓝图,每个兴合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最近,甘丽正在着手筹建“社史馆”,计划搜集展出一些与兴合庄有关的老照片、老物件,讲述兴合庄的故事,记录兴合庄的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