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听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一种不幸,叫人到晚年。”
相较于青春无限的少年,以及正值壮年的中年,人在来到晚年后,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对60后与70后这代人来说,年轻时秉持着“养儿防老”的观念,以为把子女抚养长大,等自己老了以后,失去工作能力、自理能力,能够靠着孩子们养老。
但随着时代改变,无奈的是,60后与70后的家长们,终究从“养儿防老”活成了“养老防儿”的第一代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晚年危机”。
有一种无奈,叫“养老防儿”
自古以来,“养儿防老”都是我国的传统观念。
所谓“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养大,孩子天生就有帮父母养老的义务。
然而,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冲击,“养老防儿”替代“养儿防老”,成了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前段时间,听亲戚说我老家有位张大爷,60岁的老人被儿子赶出家门,每天吃饭都成问题。
张大爷打了一辈子工,早年和妻子离婚,独自一人将儿子养大,还花光积蓄在县城为儿子买了一套婚房,本以为等孩子结婚以后,能抱着孙子颐养天年,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结果儿子刚结婚一年,就跟张大爷三天两头闹矛盾,最后不仅让他卷铺盖回到了农村老家,还扬言要“断绝父子关系”,张大爷气得差点背过气,奈何手里没有存款又没退休金,自己花钱买的房子,连门都进不去。
60后与70后一代人,“养儿防老”观念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张大爷的情况并非个例,“养儿防老”变成了“养老防儿”,晚年生活满满的都是无奈。
为什么“养儿防老”会变成“养老防儿”?
1.年轻人“啃老”问题严重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中国目前有30%的年轻人需要“啃老”生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现象”。
理想中的“养儿防老”状态,需要年轻人打拼挣钱,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但在啃老问题如此严重的当下,“养儿防老”无疑成了奢望。
2.亲情意识淡薄
现代家庭很多年轻人是从“蜜罐”中长大的,从小养尊处优,长久处于被父母溺爱的状态中。
而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将父母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即便是结婚生子以后,也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亲情意识淡薄,一旦为父母养老成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就会抛弃传统的孝道观念,将自身生活品质看得比孝敬父母更重要。
3.生活压力过高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背负着房贷、车贷,本就不堪重负。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年轻人即便心存孝心,也会“有心无力”,不仅结婚买房需要掏空父母的钱包,养娃带娃也需要父母提供帮助,“养老防儿”成了现实问题。
要想养老有保障,关键是抓好子女的教育
其实,之所以“养儿防老”会变为“养老防儿”,除了社会大环境因素外,关键还是家长没有抓好子女的教育,一方面子女难以独立在社会上立足,无法自食其力,另一方面没有为孩子灌输传统的孝道观念,孩子缺少孝敬父母的孝心。
因此,我们要想避免60后、70后的养老问题重演,不让“养老防儿”发生在自己身上,一定要抓好子女的教育问题,从根源解决问题。
比如从小教孩子自食其力,让子女懂得将来在社会上打拼,更多地要靠自己;
避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能够感恩父母的付出,有主动孝敬父母的意识;
自身做好榜样,将自己的长辈照顾好,为子女行不言之教,明白长大后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等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对财产有着绝对的处置权,保证自身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度过晚年生活。
结语:
“养儿防老”还是“养老防儿”,关键在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我们应该从小对子女的孝道教育重视起来,帮他们获得在社会上自食其力的能力。
当然,如果孩子实在没有能力为父母养老,我们也不必完全仰仗他们,现在养老可选择的方式有很多,无论是住进养老院,还是住“老年公寓”,和同龄人抱团养老,都一样能过得幸福快乐。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这种“养老防儿”的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