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瑞德西韦外,是否发现其他有临床医疗价值药物?卫健委回应

2020-02-04     农视网

2月4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了主题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和科研攻关”的发布会。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率是多少?

截止到2月3日24时,全国累计确诊病例20438人,累计死亡是425人。根据这个数字来推算,全国确诊病例的病死率是2.1%,湖北省确诊病例的病死率是3.1%,武汉市的病死率是4.9%,除掉湖北省以外的其他省份的病死率是0.16%。

全国的病死率基本是稳定的,现在是2.1%,疫情初期时是2.3%,可以说是略有下降。死亡病例以男性为主,占2/3,女性占1/3,并且是高龄为主,80%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75%以上有基础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对于高龄而且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只要感染了肺炎,病死率本身也是很高的,所以并不是说因为感染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死率才高。

现在的治愈情况如何,一般需多长时间?

目前对于治愈率的计算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公式。介绍一下现在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除了湖北以外,住院患者全国最短时间是海南省,5天,最长的是广东省,12.75天,除了湖北以外,全国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是9天多一点。湖北省的平均住院日是20天。

抗病毒治疗是去除病因的治疗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抗病毒药没有,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最重要的是综合治疗,还有很多对症的治疗,包括重症患者生命支持的治疗,比如呼吸机使用,比如血滤的使用,还有ECMO先进设备的使用。所有的这些对症支持治疗,加上抗病毒治疗,另外中西医结合,这个效果还是有所显现的。据我们统计,从1月28日开始,新增的治愈数已经开始超过了新增的死亡数。

网上有建议将CT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是否可行?

CT的影像学检查作为诊断标准,在几版的诊疗方案中是一直是存在的,比如诊断要有流行病学史,要有临床表现,最后是有影像学的肺炎表现。作为一个疾病的诊断,尤其是传染病,最终的确定诊断还是需要靠病原学,比如核酸,我们拿到阳性结果才能确定他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人。

天津出现四次核酸检测才确诊的案例,日本说可能抽痰检测,检测方法是否需要改变?

核酸检测方法还是比较敏感的,但是也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采取标本的规范化程度,比如采取标本的时间,还有实验室检测手段的问题。从呼吸道标本而言,肺泡灌洗液的敏感性高于痰的结果,痰的结果高于咽部的结果,所以,越是危重病人所谓的诊断率高就是因为能够采集到肺泡灌洗液,但是一般人无法都去采集。对于普通病人的检测,更多的是取深部痰做检测。

抗疫科研攻关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科技部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科研攻关组,并且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院士专家共同组成的科研专家队伍。启动了16个应急攻关项目,重点围绕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等重点研究方向。

最近网上瑞德西韦这个药比较火,是否发现了其他有临床医疗价值的药物?

除了瑞德西韦之外,还发现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韦,以及中成药中一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上市药物。

瑞德西韦是一个在国外已经应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目前在国外还没有完成全部的临床试验。国内相关的科研单位在体外的病毒筛选过程中是展示出来了很好的体外活性。日前,国家药监局已经通知申请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可以开展临床试验。期待在临床试验中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预计这批药物会在今天下午抵达国内。

针对重症病例,主要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

这个病是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把病毒杀死。但是目前来讲,我们还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其实绝大部分病毒性疾病都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对病毒性疾病来讲,所采取的治疗还是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比如一般的病人,我们称为“自限性”,注意休息,服用一些药物就恢复了。

对于重症病人,像肺炎病人,重点是在于生命支持和呼吸支持,对于这样的病人要集中收治,用整建制的ICU队伍对病人进行集中救治。在优质医疗资源的支持下,在支持治疗、呼吸支持等方法下,会尽力恢复病人的病情,帮助病人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维持营养、呼吸支持,帮助病人渡过急性期,使病人尽快进入恢复期。

疫情高发区目前口罩防护服的供应情况如何?如何保护医务人员?

现在全国整个的防护用品的供应都是非常紧张,供需之间的矛盾还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在湖北武汉。目前一方面恢复生产,前两天我了解到产能恢复到了40%,现在的产能还应该再高。另外是多方捐赠。

防护用品现在出现紧缺最主要的还是医用口罩,特别是N95口罩,还有医用防护服。防护用品、N95口罩最理想的使用状态就是在隔离的重症监护室4个小时,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医务人员进隔离区、隔离病房时,戴着尿不湿,减少喝水,减少上厕所的频次,因为每出去一次就要更换一次防护用品,所以他们尽量不吃不喝,在里面能够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有的6个小时,甚至9个小时。当然,我们不提倡这种方法,但这确实是医务人员的无奈之举。

有倡议让把N95口罩留给一线的医务人员,普通的老百姓佩戴一次性的医用口罩或者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这个问题怎么看?

我们倡议大家合理使用,特别是在当前抗击肺炎疫情如此关键、如此紧张的阶段。对于不同风险人群的防护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了一个指南,对于口罩佩戴使用的原则,主要是把口罩分为四类。

一类是一次性使用的医用口罩,这种口罩推荐给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比如交通工具,或者在大街上行走,这些都属于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我们戴一次性使用的医用口罩就可以了。

第二种是医用外科口罩,这比刚才前面提到的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效果还要好一些,这些主要是推荐给发热的,或者是怀疑的,包括公共交通的司乘人员,还有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等,在岗期间佩戴。

第三种是N95口罩、KN95的口罩,还有以上的颗粒物防护口罩,对于一些更细小的颗粒能滤过,大颗粒就滤过不了,这个防护效果比前面提到的两种更好一些,这些主要是推荐给公共卫生人员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和做实验室检测,做核酸病毒检测的人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或者是密闭的公共场所也可以佩戴。

最后一种是叫医用防护口罩,这个是最高等级的专业用的口罩,推荐给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以及确诊的患者在转移时佩戴,因为给患者戴什么样的口罩也很重要,我们要求在发热门诊发现发热的病人也要给他提供一次性的医用外科口罩,这个是推荐给红区里面的医务人员使用。

来源:中国网

编辑//孙丽敏

责编//康轩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3HLEXABjYh_GJGVjS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