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版朱元璋”洛阳集团的领袖:有一种结局叫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2022-08-18     正卫说生活

原标题:“隋末版朱元璋”洛阳集团的领袖:有一种结局叫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朱元璋穿越到隋末会是个什么结局?隋末还真有个跟朱元璋类似的枭雄——王世充,他是洛阳集团的CEO,他跟朱元璋相似之处有以下几点:

1.出身低微。王世充亲生父亲是姓支的胡人,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霸城王氏,他跟了养父的姓。王世充一头卷发,外貌上跟汉人显得格格不入,而胡人在当时大体来说是被人看不起的。朱元璋童年更是出身于穷困潦倒的佃农家庭,年轻时当过和尚讨过饭,受到过很多歧视。

2.能力超群。王世充年轻时熟读经史,研究兵法,打仗无师自通。朱元璋小时候没读过书,他的军事能力是在战斗中不断锤炼出来的,打仗的水平也毋庸置疑。

3.弑主自立。王世充杀了皇泰主(隋恭帝杨侗)自立,而朱元璋杀了小明王韩林儿。两个都是狠角色。

可以说,王世充和朱元璋都是没什么身份背景,全市是靠自己拼命努力才获得很高成就的那种人。

王世充在军事能力显然是很强的,他以一个文官,接连以少击多,平灭了多股庞大的起义队伍。

PK朱燮、管崇。朱燮、管崇是江南集团的CEO,他们在江南一带起兵,发展了部队10多万。隋炀帝派将军吐万绪、鱼俱罗等人去讨伐,没有取得效果。王世充作为偏将,自己招募了1万多人,练成了一支精兵,最终消灭了这支江南的义军主力。要知道朱燮、管崇本身也是有才干的豪杰。王世充以少击多,大获成功,令人刮目相看。

PK孟让。孟让是山东义军的翘楚,他在山东长白山(现邹平南部)起兵,拥有部队10来万,一直打到淮河盱眙地区。王世充奉命平叛,他先是用一群老弱病残故意示弱,等到敌人粮草不继,不得不分散征粮的时候,王世充将部队结成方阵主动出击,把孟让主力一举击溃,斩首1万余级,俘虏10多万人。

PK卢明月。卢明月在河北涿郡起兵,一路流窜作战打到河南、江淮地区,势力巅峰时期发展到40万人,其部队接近后世黄巢的规模,他也很膨胀,自称“无上王”。不过他的部队大多是乌合之众,王世充率精兵出其不意将之击溃,斩杀卢明月。这一仗也解除了江都北面威胁,让隋炀帝龙颜大悦,亲自赐酒给他。

PK李密。李密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的瓦岗集团CEO,也一度被普遍认为是改朝换代的“天选之人”。他巅峰时期有30多万精锐及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万人敌,号令天下,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的各路枭雄都向他俯首称臣,对洛阳形成围攻态势。当时东都洛阳如果丢失,将意味着李密有很大概率夺取天下。王世充接受隋炀帝的指派,率领江淮精锐北上PK李密,解救洛阳之围。

由于实力差距,王世充对李密的作战开始很不顺利,接连遭遇挫败。王世充并不气馁,而是通过各种手段重组权力,最终掌控了洛阳集团。他克服粮草短缺等困难,重组了一支精兵,抓住李密打完宇文化及后部队伤亡累累、未及休整,以及瓦岗群雄骄傲轻敌等弱点,举全部精锐对李密发动了突袭,特别是王世充训练出来的“排槊兵”,配合密集方阵,颇有“马其顿方阵”的气势,摧枯拉朽般地一举摧垮了瓦岗大军。

此战后,王世充正式成为洛阳集团的CEO,皇泰主全部交权。曾无比高光的李密则成了丧家之犬,投奔到关中李渊那里,不久逃出关中时被截杀。天下各路势力重新洗牌,王世充集团(郑帝)占据了河南全境;李渊集团(唐帝)占据关中、山西一带;窦建德集团(夏王)占据河北;萧铣集团(梁帝)占据荆襄、西南;杜伏威集团占据江淮、江南。

王世充不仅打仗厉害,治理方面也有一套,他在执掌洛阳后,立即公开张三榜招贤:

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世务者,招纳谋略之士。

一求武艺绝人摧锋陷阵者,招纳勇猛之士。

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招纳法治之士。

对招揽的贤才,王世充“皆躬自省览,殷勤慰劳”,可谓求贤若渴。而且,王世充很能收揽人心,每次打仗都归功于下,赏赐都分给部下,颇有当年魏武曹操的风范,更不用说朱元璋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王世充最后还是失败了,在洛阳-虎牢战役中败在了李世民的手里,和窦建德一起做了俘虏。问题在于,王世充各方面表现可以说无懈可击,为什么还是败了呢?

第一个原因:军队实力差距巨大

洛阳-虎牢战役中 ,表面上看似乎是王世充军事能力不如李世民,王世充的“排槊兵”,被李世民的“玄甲军”所歼灭。李世民打仗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套路,一开始让常规步兵先上,然后趁敌人疲惫的时候,派玄甲军冲击,一般都能取得所向披靡的效果。在谷水之战中,王世充投入剩下的所有家底——2万精兵临水布阵,李世民先派步兵渡水攻击,然后率玄甲军从山上俯冲下来。即使如此,王世充军还能硬扛,坚持打了整整一个上午。

“世充亦帅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四,自辰至午,世充兵始退。世民纵兵乘之,直抵城下,俘斩七千人,遂围之。”——《资治通鉴 唐纪》

那最后王世充为何还是败了呢?真实的原因是李世民部队要多很多,虽然历史记载总是李世民以少击多,但李世民胜利班师的时候无意透露了一个数字“铁骑万匹,甲士三万人”,光班师游行的精锐就有4万,达到王世充的2倍以上,而且重骑兵达到1万,步、骑兵配比优势巨大。而王世充仅2万部队、骑兵不足千人,还经常肚子吃不饱,纯粹靠意志在战斗,这种仗是很难打赢的。

第二个原因:身份背景差距巨大

这也是本文为什么要把王世充和朱元璋比较。王世充最大的劣势就是出身地位,还有胡人血统,因此无论他如何努力,如何收揽人心,别人总是低看他一眼。他收降的猛将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都纷纷投到了李渊的怀里。就因为李渊是“八柱国”李虎的后人,在隋朝被封唐公,跟隋炀帝是表兄弟,大家认为他身份高贵。没办法,假如朱元璋啊、马云啊一旦生在隋末,无论你有多大本事,最后也没什么卵用。因为人家不会鸟你。李密就不一样,虽然曾经被隋朝通缉,一度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人家同样是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后人,被封蒲山公,这就是身份底气,也是能执掌瓦岗寨的最大资本。

所以,王世充不管怎么招揽贤才、收买人心,身边的人才却始终在流失,整体实力呈下降态势。

第三个原因:人心向背差距巨大

隋炀帝被弑的消息传开后,李渊见取代隋朝的时机成熟,便废掉了隋恭帝杨侑,很快杨侑就不明不白地挂了;王世充也废掉了皇泰主杨侗,后来还弑杀了他。这两个少年皇帝都死于公元619年,可以说,这都是李唐集团和洛阳集团为了重组权力、集聚力量争夺天下的必然之举。

对于这件事,李渊遭到的非议很少,而王世充则声名扫地,其原因是李渊本身乃皇亲国戚,大家也都知道杨侑只是个摆设;而皇泰主杨侗则不一样,他是个仁慈英明的人,他对王世充可说是有恩德的,在他兵败的时候多次宽宥他,主动放权给他,最后却惨遭反噬,由此引起了更多将领的出走。王世充真正可以掌握的力量只有他自己带来的江淮精锐部队,而来自山东的瓦岗群雄和隋朝的残留将士对他都不认同,导致叛乱时有发生。

朱元璋杀小明王韩林儿也是为了清除自己的绊脚石,这一行为也没有受到任何的谴责,虽然韩林儿号称宋徽宗的后代,但当时的天下人对于身份血统的认同度已经远远低于隋末。

最后一个原因:缺少一点运气

李世民出关第一战,曾率五百骑兵登上玄武陵观阵,王世充察觉后立即亲率万余精锐围杀,麾下“飞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正要刺杀的时候,单的拜把子老弟兄徐世绩大喊道:“这是秦王啊!”意思是让他手下留情。单雄信心一软,就没下狠手。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刻,李世民麾下猛将尉迟敬德从侧面冲上来,横刺单雄信坠马,李世民则逃出生天。随后,李唐大将屈突通率优势部队围上来,将疲惫不堪的王世充军击溃,俘虏的“排槊兵”达六千人,令王世充元气大伤。

这就是战争中的偶然性,李世民如果此役遭遇不测,这场决战李唐集团想获胜基本就没戏了,后续天下大概率要维持四分五裂的状态。

结语:

隋末作为洛阳集团的掌舵人王世充,可说是翻版的朱元璋。虽然王世充各方面已经做到了最好,但还是不免于失败,不仅是因为遇到了军事能力逆天的李世民,还因为他掌控的洛阳集团都是百战残余力量有限,加上其出身地位缺乏底蕴,在那个看重门阀的时代决定了他取得成就的局限性。所以即使朱元璋切换到隋末,大致也一样归于失败。

那王世充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呢?笔者觉得还是有的,假如王世充不是在体制内发展,接受隋炀帝的命令进入洛阳这个修罗战场,而是选择脱离体制,改变战略到门阀势力弱的江淮、江南一带自己发展,慢慢积蓄力量,坐观李密、李渊和窦建德的争斗,最后凭借半壁江山,成就孙策、孙权一样的伟业,甚至趁北方虚弱北伐成功还是有可能的。

@青史子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365a7124da0697bf47554731fc185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