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四子”,17岁已惊为天人,29岁却因贫穷自杀

2023-11-25   郭哥文化

原标题:他是“清华四子”,17岁已惊为天人,29岁却因贫穷自杀

跳上高云,惊人的一鸣。落下了尸骨,羽化了灵魂。

古有屈原投河自尽,后有徐志摩坠机身亡,似乎在一个动荡的年月里诗人的命运总有些让人唏嘘。

朱湘就是这样一个人,他16岁走进清华校门,22岁去往美国留学,29岁却在南京跳河自杀。

1904年朱湘出生于湖南沅陵。幼年的他经历了父母的过世,身边又有一位脾性暴戾的哥哥从小训教,朱湘儿时的苦难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从小周遭环境的塑造,朱湘的一生都被孤僻之感笼罩。

16岁那年,朱湘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的考入清华。

那是一个每天都有新生事物发生的地方,由于时代动荡,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出日新月异的景象。但是那个仿佛被“孤僻”注入灵魂的朱湘却始终与这里格格不入。

对于清华,他只留下这么一段: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

1923年,朱湘被清华开除,原因是他违反学校制度多达27次。这样一位人儿,即使享有“清华四子之一”这样的殊荣也无法在这里安放,因为在他孤僻的性格中更多的还有自傲。

两年前,朱湘的第一部诗集《夏天》的面世就将这份孤僻和自傲展现的淋漓尽致。

开篇第一段话便是:“我的诗,你们去罢!站得住自然的风雨,你们就生存。站不住,死了也罢!”

这是出自一位17岁翩翩少年之手,“死”这种人人避讳的字眼在他的笔下竟是如此的肆意,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孩子所写。

1925年《草莽集》的出版更是惊为天人:

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

葬我在马缨花下,

永做芬芳的,

葬我在泰山之巅,

风声呜咽过孤松──

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

此时的朱湘年仅21岁。

次年,朱湘前往美国留学。本想着可以在美国静心学习的他,却在这里遭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歧视。

出于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自尊心,仅仅两年后朱湘便愤然回国,放弃了美国的学业。

大学肄业,学费流失,奖学金泡汤,朱湘就这样第一次面临了生活上的拮据。

回国不久,安徽大学邀请他前去任教,每月300元的高薪无疑给了朱湘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

只不过命运的阀门旋转的太过于快,仅仅几个月后安徽大学再也无力支付教师们的薪水。

就这样,朱湘再一次陷入到贫穷所带来的困扰中,这种困扰让他的儿子在饥饿中死去,也让他走向“疯癫”的绝路。

他没有朋友,他的自傲让他得罪了所有的人。他没有精神支柱,唯一热爱的诗中也只透露出他生性的孤僻。

1933年,一位衣衫褴褛的青年携着一本海涅的诗集,手里还拎着一个酒瓶站在了上海去往南京的邮轮之上。

邮轮漂泊在海面之上,青年朗诵着他挚爱一生的诗,喝着烈到灼口的酒,转而便投向了大海。

关于朱湘的死,17岁的《夏天》,21岁的《草莽集》中其实早已注定,贫穷只不过打破死神进入朱湘生活壁垒的铁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