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反向式育娃风靡网络: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萌娃逛街躺地上哭怎么办?是哄着还是抱着、亦或是满心烦躁?不可能!90后家长的做法是:你哭任你哭,我看热闹就好!
孩子喜欢玩游戏怎么办?90后家长有“硬核”办法:给孩子规定游戏任务,规定游戏目标,还教孩子玩。这游戏瞬间不香了!
孩子磨磨叽叽不上学怎么办?90后家长为改掉孩子的拖延症,故意比孩子还磨叽,孩子看到爸爸这样,开始担心自己迟到,一路哭着狂奔上学校。
近几年互联网爆火的“反向式养娃”现象逗笑不少网友,看叛逆式的家长如何收拾不听话的熊孩子,看似叛逆不讲理却实则掌控着熊孩子的套路。
耍赖、撒泼原本是不成熟孩子的表现,却被有心的大人运用成百试百灵的育儿小妙招。
其背后有着90后家长的独特性格,更是凸显了90后率真不宠溺的育儿风格:预判孩子的动作,顺着孩子的心思,做着孩子的想做的事,这种育儿新风景被网友戏称为“反向式育儿”。
无论是嘲笑女儿执意在黑龙江零下穿公主裙的家长,还是那个同意孩子休学打游戏做复盘的家长,不得不感慨这反向式育儿真的可以让家长省心很多,适当的妥协会让孩子更积极的参与进来。
说白了,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算是对这种育儿方式最好的总结。
这种看似近乎耍赖的育儿方式之所以最近在短视频领域井喷式发展,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目的。
第一,这种反向是家长与孩子关系甚至地位的转换。
家长不再是以往的指引者推动者,而是像融入孩子世界一样去支持,去配合,甚至去跟着孩子的路子走了起来,这种身份调换的反差很轻易就给了孩子做自己的勇气。
网友精辟地点评为:自由是你的,那后果也别让我担着。
孩子晚上看电视不睡觉,母亲劝了三次,不听是吧,那就好好看,结果母亲硬是让孩子看了一整夜,孩子睡着了,还贴心叫醒让他继续看。
这种看似反叛,甚至放飞的教育理念可让是90后95后家长玩了个明白。
第二,如果说70后80后家长最开明的育儿是“散养”,那当今最潮的育儿理念肯定有“反向式育儿”这一杯羹。
这种教育理念不是看似耍泼制住熊孩子的无理取闹,也不是狠狠地戳中了各位网友的笑点,之所以推崇甚至流行,是因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育儿目的与意义。
孩子不听话,孩子不相信你说的是对的,那就试一试嘛,你看看是我骗你的,还是现实就是这样,这便是那些“叛逆”家长内心的独白。
陪孩子演一场戏,看着孩子成长,看着孩子改正,这次磨叽磨蹭,索性请假一天,看着孩子慢慢悠悠,也不肯多叨叨半句。
等孩子意识到不对劲,还不忘假装磨叽磨蹭,让孩子更心急。等到校门口,才知道今天请假了。各种各样式的换位娱弄,千奇百怪的意料之外。一次次打醒着孩子妄想的认知,一次次改正着孩子偏执的离轨。
借复旦大学教授陈果的一句话:“爱你,就要陪你一起犯错,再一起起航最美的黎昏。适当的妥协是家长的智慧,更是孩子的福气。
一步步走来归来仍是铁打亲子情,便是90后95后的育儿圣经,打破不平等的次元壁,只为走进孩子稚幼的内心,唠开彼此的话匣子。
这便是这种反向式育儿翻红的正解。让孩子适当的掌握主动,有时候虽然问题百出,但却让参与其中的孩子体会事情的不容易,感悟时间的宝贵等等富有哲理的道理,往往比说教甚至责罚更来得影响深刻。
那还不会这种“叛逆”式撒泼的家长还不赶快学起来?下面就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家长攻略,趁孩子们还没发现还不酷酷地学起来。
【第一点】“叛逆”叛在反向思维,逆在出其不意。
所以家长要把握好精髓,刺中孩子要点。不要一味地像搜查一样抓着孩子的痛点不放,谋划全局全靠家长的演技。所以作为头号反串者,就应该让孩子琢磨不透,巧思之下都是慢慢的亲子情。
逗逗孩子,耍耍大人气,让孩子也感受不一样的感觉。看看孩子疑惑着急的样子,或许也是做家长一大乐趣。心放开,不必拘束在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中,着急地审判孩子的错误和不足,也不必着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让孩子感悟,让时间证明。
【第二点】规划好自我教育的主题和意义,不要只顾玩“赖”,别忘了正题。
把原则和主题真正融于反转中,就更需要严谨的逻辑和布局思路。不能心血来潮,就随意任性起来,装要有度——既要风度,更要尺度。让孩子健康合理走进家长编织的教育大网中,不要强拉强拽,更不要胁迫孩子进入,过度用劲可能适得其反。
【第三点】学会装弱势,相反,得让孩子变成主动方。适当地妥协顺从孩子,是把道理引出来的关键。
所以,家长得记住:一装,二让,三引导,四结辩。
所谓一装,就是假模假样妥协甚至暂时处于被动,让孩子发挥他自我的主动。
二让,可谓是精髓,让得好,成功一半。什么真让,什么假让,这些让的尺度都要基于实际情况来决定。所以家长在做之前就得好好谋划布局,不能一上头,就乱了方向,甚至忘了安全和后果。
三引导,便是让孩子去大胆说出他的思考和想法,不要干预,也不要强行改变,去看清孩子亲历后的真心,这便是后半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四结辩,我引用了辩论赛中的概念,只想为了强调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总结,或者是一句大道理就草草结束。我希望最后的最后,家长要与孩子有充分的复盘,去梳理发生的流程和关键的节点,最后得出正确且符合家长自我设立教育目的的结论,才算一次有意义的反串,或者说“反向式育儿”。
【第四点】反串的时候永远对孩子smell,耐得住性子,端得平水,尽量让自己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一种趋近被动的性格。
美国以前曾流行一种“smell”教育说法,即父母支持孩子做自我,做真实的自我。因为在他们孩子眼里,smell是种支持,是种肯定。那在“反向式育儿”中,smell是种天真,是种融入,把自己当作小孩子去问孩子,去装傻。或许有着反向的惊喜,也或许发现孩子不一样的一面。
说了这么多,“反向式育儿”就其本身是更加多元的教育环境诞生的产物。被大众认可,被大众追崇,原因多出于惊人的治娃速度。但同样希望各位家长在日后与孩子的相处下,可以尝试“叛逆”一下,“装傻”一下,效果可能比普通的说教要好很多。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