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需要传播》

2022-06-07   锦州发布

原标题:《锦州,需要传播》

锦州,需要传播(一)

作者:白雪生

说起来,锦州并不小。历史上,做过辽西郡,做过辽西省,甚至做过前燕古都,更难得的是,是奠基新中国第一战决胜之地的主战场和前线指挥部。然而,很不幸的是,外地人知道锦州的并不算多,甚至有人睁大了眼睛问道:锦州是个县吧?

每当这时候,不禁令人非常懊恼!锦州,差哪了呢?今天,我想说,我们大锦州,差就差在传播上了!而这种传播学的概念,并非指的是党委宣传工作范畴的宣传。实事求是说,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可以认定,锦州市委宣传工作,包括新闻媒体宣传都非常出色,乃至超过全国一流的宣传,数不胜数,堪称宣传界的优秀。

这里所指的传播,是于这座城市相伴相生,共存共荣的一种故事化的城市文化品牌,就像白娘子的故事与西湖断桥的水光潋滟,像刘三姐山歌与桂林山水的甲天下,像文成公主与西藏布达拉宫,像红色娘子军与海南万泉河,像一个虚构的撒尿的小男孩成为比利时的象征与布鲁塞尔——以一个经典故事,建造一个虚拟的锦州,也可能是比一些有形的地理、物质包括经济建设更能直接拉动当下锦州的跨越地、高速度的发展,尤其是在由党中央提出打通陆海新通道的新历史机遇下,对锦州的再发现,再言说,再传播,尤为重要!

在传播学意义上说,我们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是革命宣传的伟大成功。可以说,我们所有的红色经典传播,都是传播的成功典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苏联来说,“十月革命”重要的是“炮弹”;对于全世界范围来说,“十月革命”重要的是“炮响”,“炮响”有时候比“炮弹”的威力还大。炮弹的威力只在有限的范围,而炮响的能量却可以借助传播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自延安时期,红色经典传播不仅是标语、歌曲、打快板了,还有了更高级的戏剧艺术形式。我党的传播由自发的、原始的宣传,发展到了一种自觉的品牌意识了。这不应该忘记剧作家贺敬之等文人,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宣传就差这一种品牌升级了。一部歌剧《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在舆论认同中,“拥抱最爱”与“打倒最恨”是巅峰的情感传播。《白毛女》同时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每一个底层人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喜儿”,也都有一个“夺爱之仇”的“黄世仁”。当时观看《白毛女》,部队要求战士不能带枪,担心有人入戏太深,很可能拔枪射杀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聚集人心,没有什么比消灭仇敌更能释放能量。“同仇敌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高度,更把观众的爱恨能量转化为对新社会、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历史性的巨大转折。在毛泽东的语汇里,他宣告的不是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宣告的不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执政地位,而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最经典的传播表述!“站起来”这个表达由于有了与“人民”的连接,获得了最佳的传播效果,成为最广泛最深远的传播。延续到后来的“富起来”“强起来”的系列表述,以及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主体性是其始终如一追求的传播属性。

锦州日报

编校|孙佳惠 刘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