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底,我军在粟裕大将和许世友上将的指挥下,集结32万大军,连攻带阻,血战八天八夜,解放山东省会济南城。
济南战役前,胜败之机,犹为大定,南京政府还有争取翻身的机会,但济南战役后,南京政府对江北的统辖能力已然江河日下。
作为华东的心脏腹地,济南一失,山东封盘死局,此消彼长之下,我军打通津浦、连贯南北,敌军只能被迫接受遂然绝望的结局。
而美军派驻南京的军事顾问也给出高度评价,此后解放大军想打何处,就攻何处,再也没有能阻挡的了。
果不其然,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适时捕捉战机,双线出击,先后发起解放东北沈辽、华北平津和以徐州为中心,解放淮海的三大战役,合共歼敌150万以上。
江北核心地域尽在我手,只待一声令下,百万雄师随时可以横渡长江与敌决战。
不过三大解放战役都对改变国家命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各有各的伟大战略意义,但歼敌超过50万的平均战役却被认为是作战难度最小的,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只从歼敌数量和解放地域来看,解放北平和天津两地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沈阳、辽宁和徐州,全歼敌军华北战区的剿总司令傅作义,盘踞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等地的52万敌军,进而让我军的势力范围实现打通了东北、中原、华东、西北地区的关节,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歼敌数量超过沈辽战役的47万人,仅次于淮海战役的55万人。
从取得相关的战绩来看,平津战役的胜利是辉煌的,但从敌军战区内的兵力布防角度来看,虽然战区司令傅作义部的兵力达到了60万人之巨,远超东北战区剿总司令卫立煌的55万人,和广西战区剿总司令白崇禧的40万人,仅比盘踞徐州战区的剿总司令刘峙的68万人略少,但淮海第二阶段的战役中,敌军的王牌精锐黄维兵团是曾重兵南下支援的。
而且傅作义的兵力构成方面,绥远嫡系军队和以兵团司令李文、石觉领衔主导的南京黄埔嫡系各占一半,傅作义只是名义上的60万大军统帅,但对南京政府派来的部队却没有任何节制指挥权。
加之他与李文和石觉等人的关系并不好,双方互相掣肘,不谋胜,先机已败,难以形成合力,而在其他战区,都是黄浦嫡系势力稳压地方军阀,即战力相对更加集中,稳占上风。
其次,傅作义在解放战争初期,先后在山西大同的集宁、河北的张家口和冀中等地,以七万余兵力与我华北军区30余万的兵力对峙不落下风,还曾以暗渡陈仓谋战聂荣臻元帅,送给他两次大败,官兵作战很有心理优势。
但林彪和罗荣桓两位元帅解放东北全境后,分兵80万主力军入关参战后,我军在华北的兵力瞬间突破110万余,这已经是傅作义兵团将近两倍的兵力了。
而且东北大军携带有炮兵纵队、重武器数量同样处于优势,29小时解放天津,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兵逼北平城后,傅作义固守北平待援的战略初衷已经不可能实现。
最后傅作义地方军阀心理作祟,在战前采用的错误的兵力运用方式,将绥远嫡系部队陈据在西线,将南京政府派来的黄埔嫡系部队呈一字长蛇分布在北平以东战线,以少战多,防守薄弱,本来就是兵家大忌,最后被我军先后攻占张家口、新保安、天津三座大城市后,北平已成一座孤城,25万大军瓮中之鳖,只能被迫开出城外起义,接受我军改编。
反观东北和淮海战局,沈辽战役作为我军首次实施的大规模歼灭战,战术布置、经验和心理因素本来就处在劣势,加之四平保卫战的失利,林帅或多或少也存在退却情绪,锦州城久攻不下的心理压力更甚。
淮海战役就更不必说,前期粟裕大将指挥60万人与徐州军阀刘峙连攻带援的80万大军交锋,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是我军牺牲人数最多、运用战术战法最多样化的一次伟大战役。
两次战役的难度都远超平津,毕竟我军在解放北平和天津时,伤亡战损才不过区区3.9万人,仅比济南战役的2.6万伤亡高出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