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叛逆,除了有胆,更重要是有实力!

2020-05-22   鲸看

原标题:中年叛逆,除了有胆,更重要是有实力!

前段时间,44岁演员刘敏涛因唱歌太投入,表情管理失控,大火了一把。而她2019年曾以“中年叛逆”为主题的演讲,更是重新翻热,激起了不少人心中沉寂已久的期待与激情。

在演讲中刘敏涛说到:

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乖乖女,就连青春期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的叛逆。三十岁出头就事业成功,还遇到了完美的爱情,但结婚后却发现一切都开始变了味,完全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的样子。就连买个冰淇淋都需要看老公眼色……

于是她开始了自己的中年叛逆,她结束了他人眼中所谓“幸福”的生活,她离婚了。她剪短了她的头发,她想要重新开始。像个小女生一样去看各种新奇的东西。

演讲完毕,随之而来的“中年叛逆”,“挣脱羁绊”、“迟到的青春期”等关于中年人渴望“叛逆”的词语接踵而至,而被这个词瞬间激活的群体们,在短暂的“燃”后,仍需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普通人,叛逆过后,能留下了什么呢?

当刘敏涛的叛逆被人们大肆追捧时,很多人忽略了那句:叛逆是需要力量的。中年叛逆是需要具备条件的,叛逆是需要力量的,而力量源自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是肆意妄为。

对此我们想说,叛逆要有资本。千万别让中年叛逆,成为你逃避现实的借口,芸芸众生的我们,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带来最大的安全感。

中年叛逆

一场不知道结局的即兴表演

中年叛逆,其实很具有迷惑性,因为它很容易和我们所谓的“大人仍然保留一颗童心”之类的想法混为一谈,但其实这是两回事。

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中年叛逆可以算作一种“退行”。简单说,就是你退回到更小的时候,重新体验那个阶段,体验那时的感受和心理变化。他们会做着和年龄不符的事情,更像是小孩子好奇的探索着世界,看看戳破这个气球,里面会有什么东西?

我们通常定义一件事正确与否,大都会从结果的角度来认定。但“中年叛逆”却因每个人的遭遇、环境、实力……等因素结果各有不同。许是出于大团圆的角度,影视作品中的主角们,虽叛逆后较惨,但最终醒悟过后,还是会迎来较好的结局。

比如《港囧》中,40岁的徐来,被初恋唤醒,猛然发现,自己可能已不再年轻,但心里还是装着初恋的遗憾。而现实迫于家人求子、养家等巨大的压力,他想要最后“逃”一次。

这部电影选择了“中年叛逆”的题材、也获得不错的票房,笑过闹过后,男主身上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人到中年,你会悲哀的发现,现实的压力、和内心的不甘,迫使人产生想要逃离、或发泄的欲望。即便你已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建树,也难以抵消没能实现梦想的遗憾,并且这种遗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加深……于是乎“中年叛逆”的种子便埋在了心里,并由逃避的欲望和寻求解脱的期待每日灌溉着。

回看电影中的剧情:40岁的徐来约会初恋,不光是想完成学生时期的遗憾,同时也是逃避亲人催子、养活家庭等巨大压力。《港囧》的最后,徐来似乎放下了一切纠结,欢喜地回到老婆身边。而画展广场的那场戏,当徐来穿过人群,想要去拍初恋女神的肩膀时,他的情绪异常复杂,那一刻他明白:要去触碰的是,他做了20年的梦,和永远都回不去却放不下的青春。

有人说,中年叛逆实则是一场不知道结局的即兴表演,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如果徐来当初没有放下追逐“幻想”与逃避现状的欲望,等待着他的便是家庭的支离破碎。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些人,即便知道结局是未知的,但依然还是想“叛逆”一把呢?

为什么会发生

“中年叛逆”的现象?

其实,原因也不难想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70、80后都已经开始步入中年,甚至有些90后也提前踏进中年群体。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的一些细节总是在不经意间跳出来提醒着他们已渐入中年,有部分人就开始焦虑不安:在风中搞漂移的稀疏头发、健身了但还是没有下降的体重、泡咖啡还要加几粒枸杞……其中还夹杂着在岁月的激流中,中年词典里越来越多的读不懂的“网络名词”。

抛开自己的焦虑外,等待着的还有:职场的KPI、家庭关系的处理、老人的赡养、子女的教育……在这样的N重压力下,他们用力的克制自己,努力做着符合自己人设的事情。而他们多数渴望叛逆的人是由于过早的自律和克制,切断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感觉”,从而取得理性上利益最大化的平衡。而他们“叛逆”的大多原因是由于这个时期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及时地照顾到、或者没有被满足。在这样的心理活动的背后,中年的“觉醒”实则是在找曾经与世界连接的“感觉”,这一点来看,其实是相当不理智的。

回头想想,这些焦虑与压力真的就占满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吗?也不尽然吧,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年人,我们不一定要堵上一切、全身心的对抗岁月的洪流,有时与岁月温柔相拥,接纳随之蜕变,试着努力承担起自己对于家庭、社会所应肩负的责任。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决策。

当我们在仰望、羡慕他人“中年叛逆”光彩时刻之余,务必看清自己的力量是否足以匹配上你叛逆的欲望,是否能承担的了你任性后的结果。如果你的能力还不够,那么请早点清醒,别只盯着耀眼夺目的光环而忽略背后看不到的阴影,想让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不如靠努力抚平过往的不甘心,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带给自己最大安全感

如何化解中年叛逆

背后的压力与焦虑?

不是每个人到了中年都会选择靠叛逆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他们却都会遇到中年危机带来的焦虑和压力,这种危机感不需要喊话,也不需要掀起风雨,却过分地沉浸于内心。

30岁提前步入中年,35岁陷入中年压力,40岁企图跳出局限,45岁活出另一种人生……大都市的节奏越来越快,与之而来的危机感便越重:扛不起生活的压力,未达到理想的成功,焦虑着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而这种心理感受几乎每个中年人都体验过,如果一个人长期陷在焦虑和高压之中无法走出时,很有可能会患上焦虑症,甚至抑郁症

但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项有着百年历史的“定律”表明,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智力和身体表现,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C·奎克提到:“无事可做是令人沮丧的,但压力过度也是如此,找到平衡是关键。”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压力只对你有利呢?

1、保持理智,增加自信:
其实很多焦虑是来自于对自己的不认可、不自信, 潜意识会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恢复自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焦虑程度,每天早起 对着自己多微笑、多肯定,这是你走出焦虑圈的第一步。认清现实,从心底去试着接受现状,多想想现在自己的优势,增加自信。
2、尽可能避免压力让你精疲力竭
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能为力的人来说,压力不太可能是有益的。研究表明,无法控制的极高压力,限制了负责工作记忆以及推理决策的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但是通过良好地管理压力,老鼠和人类都能更好地将高压力转化为更高的绩效。
3、设立阶段性的目标,巩固自信:
若想控制压力,短时的减缓是不够的,想彻底改变现状,还需分解现有全部压力。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的问题写出所有压力,并试着设立实施性较强的阶段性解决方案。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比如每隔15-30天为一个时间周期
比如最近公交车总挤不上,通勤压力较大,解决方案:在6个月内攒钱购买电动车,每个月需攒400块钱等。把最终目标有序化成小目标,分散压力,每完成一项便积极的自我肯定,久而久之大压力转小目标,小目标化为努力向上的动力。阶段目标的达成从侧面也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加自信心。
4、巩固一技之长,等待收获果实:
只有目标和自信是不够的,你还需磨亮手中的枪,巩固你的一技之长。
这里的一技之长不是说你要有一份工作,而是 有一项能够随时维持生活的技能,在面临社会变革或经济危机时,不必为生计发愁。助力你踏实地完成阶段性目标方案,拥有一技之长傍身,会有效控制住你大半的压力和焦虑。

无论你在哪个阶段

都请不要停止奋斗

虽然压力无处不在,但我们还是需要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

今年的5月20日除了表白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小满。

许多地方在小满这一天有吃苦苦菜的习俗。这个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因此也有着另一重含义——吃苦得甜。农作物的生长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苦与甜是相对的,又是相辅相成的。苦是甜的积累,甜是苦的升华,苦是一个过程,甜才是结果。

其实作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每个阶段都是充满压力的,但这并不是你放弃努力、拒绝吃苦的托辞和借口。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努力拼搏的下一刻,平淡如水的生活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中年叛逆要有资本。如果没有,那么也别让中年叛逆成为你逃避现实的借口,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带来最大的安全感。人生因敢吃苦、肯拼搏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我们也因为努力才有更多的选择和希望。水过无声,泥泞留痕。人生也许不尽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创造努力奋斗。

所以,成长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与其把“中年叛逆”当作借口,

不如把“努力吃苦”当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