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由云阳县输送的运动员李一鸣夺得摔跤项目男子古典式97公斤级银牌,这也是重庆在此项目中诞生的第一枚亚运会奖牌。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李一鸣的母校——云阳县红狮初级中学(以下简称“红狮中学”)。2015年以来,学校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开办特色摔跤班,成为重庆市重点体育后备人才摔跤训练基地,一代代山里的孩子也凭借着摔跤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关门苦练
摔跤是汗与痛的体验
“嘭、嘭、嘭......”身体与防护垫碰撞发出的剧烈声响此起彼伏,回荡在摔跤馆内,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红狮中学摔跤班上演。
每天下午两点,上完半天文化课的摔跤班成员准时集合,开始日常的摔跤训练。跑圈、翻滚、拉伸......在近半小时的时间里,所有人都要充分热身,尽可能避免在训练时受伤。随后,两两成组进行对抗练习,勾、缠、抱、挑、摔......所有成员要一遍遍重复练习跪撑、侧抱单腿等技术动作,形成肌肉记忆。
目前,整个摔跤班共有105名成员(其中有近20名被选拔到了市里),年龄最小的有11岁,最大的20岁。“基本上都是初一或者高一开学阶段招进来的。”红狮中学古典式摔跤教练向乙烜介绍,招选苗子时会从学生的体型、动作协调、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选苗是第一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员还离不开后天的刻苦训练,要练好速度、力量、灵敏度、协调性、爆发力等各方面素质。除了日常摔跤训练,教练们还会适当让成员们进行力量训练,大家需要用双手反复举起至少5公斤重的哑铃或抡起10公斤重的壶铃,一遍遍奋力摔打在大轮胎上。
“每天训练3个小时,孩子们的衣服基本都湿透了,训练完了要补水,每节课下来都能喝两三斤。”红狮中学自由式摔跤教练李学奎说,自己也是从十几岁就开始练习摔跤,他十分理解孩子们的辛苦。
小到剐蹭、破皮,大到骨折、脱臼、韧带损伤,摔跤班的许多成员都受过伤。有的队员训练时间长,身体上还会留下特殊的“勋章”——“饺子耳”,这是在长期性对抗练习中伤到耳朵软骨导致的耳廓凸起。但是,在尝遍摔跤的酸甜苦辣后,摔跤班的成员们仍旧坚持在这条路上。
指引方向
山里娃靠“摔跤”走出人生路
“女孩子练什么摔跤,万一受伤怎么办?”7年前,小学刚毕业的钟欣悦被摔跤班教练选中,对摔跤充满兴趣的她决定加入摔跤班,可却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
经过试训,钟欣悦对这项体育运动越发感兴趣,家里人也尊重了她的选择,同意让她试一试,这一试就是7年。在初三的一次教学比赛中,钟欣悦曾伤到了膝关节韧带,但在治疗休养几个月后,她选择了重返训练场,她说:“我热爱这项运动,它激励着我追寻人生的方向,当时也已经练了3年了,我不想半途而废。”
事实上,和钟欣悦一样,摔跤班的很多孩子都想通过这项专业走出一条人生路,走出茫茫大山。
进入摔跤班后,成员们通常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在初中阶段,被教练选送到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或重庆市体育运动学校集训深造,走专业运动员的路线;二是在考级达标后,按时参加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通过高考进入心仪院校就读。
红狮中学摔跤班中,有75%的成员都是留守儿童,提起“摔跤”,他们常常说:“如果不是练了摔跤,都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哪儿,也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或许早早就辍学出门打工了。”
16岁的少年刘刚今年刚上高二,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懂事的他在家经常抢着干重体力活。他说,自己在抉择是否走摔跤这条路时,外婆非常支持他,还经常叮嘱他不要受伤。
遗憾的是,刘刚的外婆在今年上半年因病去世。“她没办法陪我在这条路上走到头了,我会更加努力训练,考上大学,考出成绩回来给外婆‘看’。”刘刚的眼中闪烁着刚毅的光芒。
接力坚守
农村学校为山里娃开启成才大门
“下一个动作,侧抱单腿,准备……”随着教练李学奎的哨声吹响,学生们迅速分组,在场上成对开始训练。
李学奎是运动员李一鸣的启蒙教练,今年是他来到红狮中学当摔跤教练的第7个年头。从摔跤运动员转变为摔跤教练,对李学奎来说跨度犹如沟壑。“当运动员和当教练完全是两个概念,运动员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训练就行,而教练还涉及运动员的管理、训练等多方面,需要做好训练总结和提炼。”
从担任摔跤班教练开始,李学奎便每天在训练外的空闲时段钻研摔跤的最新技巧,一边观看摔跤对战视频,一边分析复盘。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他的“武功秘籍”不知不觉就有了30多万字。
“当了11年的摔跤运动员、20年的摔跤教练,摔跤真的可以说是刻入我的灵魂了,我现在完全离不开摔跤。”李学奎说,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孩子们培养出来,让他们能够进专业队打比赛、上大学,许多孩子因此改变了命运,甚至还改变了他们的家庭,这便是他最大的收获。
作为摔跤班里唯一的一位女教练,胡小莉更是将她最璀璨的青春年华投入在这群孩子身上,在山里一待就是6年。“这帮孩子非常可爱,他们非常勤奋,也非常刻苦,他们给了我们希望,我们也要给他们希望。”在教练胡小莉眼中,这群山里的孩子似乎有一股城里孩子所罕见的韧劲,训练刻苦,吃苦耐劳,从不会因小伤小病请假。
近年来,云阳有关部门投入750万元改善学校条件。摔跤班的孩子们有了专业的摔跤馆、专职的教练,穿上了跤鞋和摔跤服。8年时间,摔跤班成绩斐然,“摔”出65名体育专业大学生、102名国家级运动员。
“基于一个乡村校长的情怀,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后任要接棒干。只要能为我们的农村学生多找到一条出路,摔跤班会一直办下去。”温乾坤是红狮中学开办摔跤班以来的第三任校长,虽然今年5月份才上任,可他早已对摔跤班的情况如数家珍。
记者:谭启云 周光清 何晓蓉
编辑:邓庭庭
责编:刘太兴
终审:钟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