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已经销售三年且仍在产的高端耳塞,放到现在来说还会有明显竞争力吗?先说个前提,对比的时候不比素质就是耍流氓,所以从素质角度来说,答案当然是不会——但其声音品质与审美不一定真的就会随着时间所褪色。
你们可以看到很多大佬最近都在开箱Kinera的东西,他们品牌方也在积极地参加展会、建立发烧友社群。而Kinera全家桶我也收到有小半年的时间了,包括刚刚上市的YH802降噪TWS,我在年初就收到过接近成品的机器,和他们家包括老板在内的工作人员也一直都有保持交流。从商业运作的层面上讲,Kinera目前已经在全球市场打开了广阔的销路,并且眼光肯定是不止局限于HIFI这个小市场,但他们在声音方面对自己一直是有着传统HIFI品牌的高标准的。
我和Kinera的渊源早在国内举办的第一场Canjam上海就已经开始了,当时雷音罗姐很热情地向我介绍他们展台上的Odin(当时的名字还叫k8)旗舰八单元动铁耳塞,那个时候不论是媒体还是烧友对这个品牌都很陌生。现场听完后,我对这个型号的评价是“温暖醇厚,富有圈味”。而后来Kinera在国内HIFI圈沉寂了一年后,又继续开始在国内的展会参展,在2019年的广州耳机展、以及去年的上海SIAV上,我发现他们把当时的这个风格给非常完满地贯彻了下去,同颜值一起双双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原本是想从他家的新旗舰曙光2代开始写起,但后来还是决定,从这一款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奠定了Kinera基本审美路线的老旗舰开始向大家正式介绍Kinera。
开箱环节我就不写太多了,看过我前阵子写的Skuld短评的话其实会对他家现在统一的包装风格有个数:六边形的盒子在打开后第一眼就可以看到内部的全貌,包括耳塞本体、线材、各种配件等,腔体面板上会贴有一个透明的软膜。相比原版的Odin来说,大理石新版在配件方面增加了若干对不同类型的耳塞套,原本的硬质防水盒也改为了更为实用的皮质收纳盒。要说槽点也还是有的,原配默认插头是4.4,本身插头的体积就很大,但附赠的转接头也依旧巨大,如果真要转接的话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便捷性。
相比于自家入门级的Norn、Freya等型号来说,Kinera家旗舰级的型号反而是在外观上没有那么吸睛的,不论是Nanna还是Odin都走的是比较沉稳耐看的路线,不会有过于复杂的元素堆叠和色彩搭配。大理石的纹路和LOGO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即便是在内侧的部分也有着漂亮的纹路,整体的观感反差并不强,如果用形容女孩子的角度来描述的话,应该是属于“第二眼美女”。
除了面板设计有一套以外,Kinera的耳塞往往表面都仿佛有一层釉面一般,能够反射出强烈的光泽感,摸起来也是非常的温润亲肤,但感觉又不只是类似手机屏幕表面那层的普通疏油层而已。我为这个事特地问过品牌方才知道,表面是一层德国进口的医用级亲肤树脂光油,售价高达4000元一公斤。
相比原版的Odin,大理石版在单元硬件结构、线材本体方面没有任何变化,理论上声音和老版一致的,只是升级了一下接插件的部分。但话又说回来,接插件的改变也必然是对声音有小幅度影响的,但这部分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如果你觉得比原版更好听,脑放可能开太大啦。
也许是因为我升级了前端设备,也许是发烧三年后的审美有所改变,又也许开始学习在写文章的时候尽可能不代入自己的主观口味——我对当初评价Odin“声场偏小”的看法有所改观。从宏观角度来说,Odin的声场和高端旗舰级耳塞相比确实是小,但是它所处的5K价位段,4+2、RSV、ASH等偏流行向的型号声场也都不大,而且Kinera家的结像风格一直是非常丰盈、厚度较高的,给声场空间里填充的音乐元素会显得比较满,呈现出了一个不开阔、但富有包围感的声场,纵向的高度和深度都不算拥挤。
我一般不爱在文章中分析耳塞产品的单元技术用料、尤其是动铁的配置,但从Odin的单元配比来说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我猜测Kinera当时刚刚开始做高端价位的东西,不想在配置方面剑走偏锋导致落人口舌,选用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型号,比如声扬的33AJ007/9、楼氏的ED29689、SWFK-31376等,在高端产品依旧主要被多单元动铁所占据的2018年,这种配置显得非常保守、而且稳妥。而且即便是29689和31376都是高素质型的单元,Kinera也做了非常深度的“柔化”调教,尽可能避免了数码声、干涩、不耐听的情况。总之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是个小4黑,对ED作为中高配单元的型号天生就没有什么好感可言,只从结果来说,我认为Kinera对动铁单元调音是比较纯熟的,Odin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听感流耳塞。
在大体的音色风格上,Odin走的是暖声、高厚度、高密度、声音蓬松舒展的路线,整体不算通透、但基本的透明度有所保证,高频给出来的氛围略带一些昏黄感。结像形体的肉感比较足,这一点是贯彻到了全部频段上去的,也导致Odin明明是个纯铁,乍一听会有着一股子传统动圈的韵味来,并且衔接部分做的非常到位和自然。
低频部分扎实有力,虽然结像比较饱满圆润,但并没有把速度感做的很慢来形成一种松弛慵懒的听感,在打击力度的Punch感以及动态表现上是够得上“汹涌”二字的,大提琴琴腔共鸣的纹理细节会有所涂抹感、比较注重共鸣部分的厚度和极低频量感的呈现,这种低频在单纯的“爽度”上要大过它音色“正确”的部分,但足够靠下的鼓声结像位置又没有抢中高频的戏,所以当初很多人在讨论Odin时都是在着重描述它的低频表现力,原因可想而知。
Odin在中高频部分的表现与我记忆中的感觉是有所偏差的,我手头的大部分机器去驱动它的时候,都没有我印象中的那么过于暖厚,这个变化不难想象,是因为近两年更新的播放器愈发的注重声音透明度、线条感的塑造,而类似QA360这种偏模拟味风格的机器越来越少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Kinera的家族风格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拿上图的SP2000来说,它有效弥补了Odin有些偏软的高频器乐音色,搭出了一个相当凝聚清晰的声音框架来,人声的音色比较中性和杂食,不会有明显的男女声偏向性。
而如果是搭配老人家DPS-L2这种“现代声的HUFI机”的话,Odin在中高频的部分多了一些清甜感,高频更为兼具开扬与柔和、少了一分冲劲儿,原本稍有些显得“老沉”的女声、弦乐部分开始有了一些活泼感、轻盈感,结像韧劲十足又不会过于散漫。
N62钛版是我的新晋参考机,大家完全可以忽略它的R2R结构,因为这货在声音具备足够的还原度与参考性的基础之上又没有过于个性的音染表现,音色清新自然、通透大气,也几乎完美反映出了Odin浑厚有力的声音特质,我很喜欢这套组合下对于铜管乐的那种厚重感的表现。已经离职的一位好伙伴,织语工作室的南烛,曾经非常中毒这条塞子,我在网上搜集Odin的文章时也看到了他的那篇,他是一位骨灰级的宋*野迷。而仔细一想,Odin也确实是对于这类声线来说演绎得几乎无可挑剔的塞子,包括在人声情感方面的充分表达,也使得它在爵士、民谣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至于怎么去“折腾”这副塞子,我个人建议是如果你喜欢相对不那么过多的低频,还是不要使用Final的E套,会进一步增加低频量感、削弱上盘的延展度。而考虑换线的话类似ddHIFI家Nyx、或者便宜一些的Liquid Links家Conti、Eletech的智慧,都可以大幅度提升透明度与结像的清晰度的表现、让声场结像稍稍更远、更规整一点。当然了,低成本的方法包括也可以去购买类似JVC家FX10、FX11这样的耳塞套来对Odin的声底进行一个互补。
声音缺陷方面,其实主要还是在于信息量的部分和如今的RSV这类新兴的多单元动铁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即便是占单元数量优势),而且整体的结像位置有些靠下、导致声场的纵向高度不太够,这一点换线也没有太明显的改善。总之如果你追求那种特别开阔、边缘模糊且厅堂感十足的声场的话,Kinera家的塞子里可能只有Nanna会是你的菜了。
就像我手头收藏的一些经典老平头塞一样,Odin作为近几年的产品,但随着行业产品迭代速度的不断加快,在硬素质上的优势已经从当初那个价位的王位上慢慢走下来,但对于审美的标准是不会随着时间所褪色的。如今大家可以在他们更为入门级的价位上去体验到Freya、Norn、甚至是TWS类的YH802上感受到Odin的调音审美的延续,这些产品后续有时间我会陆续更新自己的听感体验。目前来说,Odin即便不能作为我在5K档位强烈推荐的首选型号,但其富有辨识度的音色风格也能够很精准地让我知道,什么样的烧友会是它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