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宝宝几乎能睡整夜觉了,宝妈心里还正高兴睡眠训练有效果,宝宝变成了“睡天使”,哪知突然之间,一夜回到解放前,“小天使”秒变“小睡渣”,又回到了频繁夜醒的状态,让宝妈崩溃不已,这就是睡眠倒退。
睡眠倒退在大月龄的宝宝中比较常见,4-6个月、8-10个月、12个月左右的时候发生几率比较大,主要表现就是从睡眠正常突变为睡眠紊乱,比如夜醒频繁、白天不肯小睡等。
睡眠倒退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了解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宝宝发生睡眠倒退,另一方面也方便“对症下药”,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睡眠。下面就来讲讲造成睡眠倒退的常见原因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喂养不当的原因
宝宝的消化功能还未发育成熟,稍有喂养不当都有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发生腹泻、便秘等消化问题,从而影响了宝宝睡眠。
1、母乳喂养不当
母乳是宝宝优质的天然口粮,若母乳喂养的宝宝突然出现了消化不良的问题,通常是因为宝妈吃了辛辣食物或是海鲜等易过敏的食物,通过乳汁影响宝宝,造成宝宝肠胃不适或是出现湿疹等过敏状况,影响夜间睡眠。
对策:宝妈饮食清淡
妈妈忌食相关了油腻辛辣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同时少吃花椒、茴香等热性佐料,多吃蔬菜水果,这样不易导致母乳喂养的宝宝上火,宝宝的夜醒状况也会很快改善、消失。
2、奶粉喂养不当
奶粉喂养的宝宝如果出现消化问题,大多是配方奶不适应、奶粉冲调不当或是转奶过快等原因,有些奶粉添加了蔗糖,不利于宝宝消化,有的奶液冲得过浓或过稀,这些都会刺激到宝宝肠胃。
对策:正确选择奶粉
宝宝肠胃功能还未发育完善,难以消化奶粉中的一些大分子蛋白,导致粪便中含有大量不溶物质,排便不畅。所以尽量选择经过水解技术,将牛奶蛋白部分水解为小蛋白分子的奶粉,保留原有营养的同时更易吸收,不易上火。
对策:掌握冲奶方法
注意冲调水温,水温在40-60℃为宜,其次注意冲调次序,先放温水,再倒入奶粉,还要注意冲调比例,保证浓度适宜,奶粉溶解均匀,新手爸妈还不能自如掌握水温的话,可以借助冲奶机,提升冲奶的速度跟效率。
对策:循序渐进转奶
转奶要循序渐进,细心观察宝宝有无过敏或消化不良的反应,不建议将奶粉混合冲调,因为不同牌子的奶粉一般有不同的冲调方法,建议选择隔次转奶的方式,每三天添加一顿新的奶粉,慢慢过渡到全天都是新奶粉。
3、辅食添加不当
宝宝大概6个月后就要开始添加辅食,而由于辅食添加不当,比如过早添加,辅食量过多,初期辅食不够细腻,食物过敏等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便秘、过敏、消化不好等问题,从而让睡眠变得糟糕。
对策:谨慎添加辅食
辅食添加不早于4个月,也不要晚于6个月,要循序渐进,坚持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刚开始应添加富含铁、易消化的米粉,再是果泥、菜泥等,然后逐渐过渡到肉泥、烂面条等半固体、固体状辅食。
注意营养搭配,多添加富含纤维素的麦类、谷类、蔬菜水果,谨慎添加鸡蛋、海产品等易过敏食物,注意饮食调节,别让宝宝暴饮暴食。
身体发育的原因
由于喂养不当导致的睡眠倒退基本上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而第二种原因导致的睡眠倒退则是与宝宝自身的生长发育有关,比如说出牙期、大动作发展期、猛长期等。
1、出牙期
一般宝宝4-6月时就开始萌牙,第一颗牙萌出周期会比较长,在出牙期间宝宝可能会出现多种身体不适,比如流口水增多、喜欢啃东西、牙龈痒痛等症状,导致宝宝情绪烦躁,睡不安稳,晚上容易惊醒哭闹。
对策:缓解出牙疼痛
出牙前后应加强宝宝的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同时也可适当地使用磨牙棒、牙胶等工具,帮助宝宝锻炼嚼、咬的动作,缓解出牙引起的不适。宝妈也可洗净双手,轻轻按摩宝宝牙床,也能减轻宝宝出牙疼痛。
2、大运动发展期
俗话说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从4月到周岁,基本都处于大动作发展期,在宝宝学习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一系列大动作时,都会影响睡眠,比如睡眠中不自觉地翻身导致夜晚惊醒。
对策:白天多加锻炼
由于大动作发育对睡眠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宝妈也不要太担心,这是宝宝成长过程当中必须面对的阶段,宝宝在学习了一项新技能后会昼夜不停地练习。
宝妈可以在白天的时候让给宝宝多多练习翻爬坐站走等动作,尽早让他熟悉这个过程,夜晚就会相应地减少练习,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学爬、学走的移动类玩具锻炼宝宝肌肉力量,协调身体发育。
3、身体猛长期
宝宝的成长不是匀速的,大多数婴儿会在第一年内经历多个猛长期,出现短时间内身高、体重以及脑容量的快速增长,一般发生在第7-10天,第3周、第6周、第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通常持续几天就停止。
猛长期的主要表现是宝宝吃奶会变得更频繁且无规律,在吃奶时脾气比较急躁,从而导致连续睡眠时间缩短,还有可能出现频繁夜醒要喝奶的情况。
对策:按需求喂奶
宝妈可能会很纠结宝宝原本规律的进食和睡眠都被打乱,但是这段时间,宝妈无需过多在意定时喂养,不要限制宝宝进食的量,按需喂养即可,通常几天内就会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对于夜醒是否要喂奶,则需分情况,如果宝宝哭闹5分钟以上还是不能入睡,而且表现得很饥饿,喂奶后吸吮有力,说明应该喂奶,如果宝宝在安抚下几分钟内就能再次入睡,则不需要喂奶。
情绪变化的原因
情绪变化也会导致宝宝睡眠倒退,心情恐惧,情绪焦虑兴奋等,都会使得精神不能很好地被抑制下来,导致入睡困难,俗称“闹觉”,或进入浅睡眠阶段后很快又醒过来,很难进入深睡眠阶段。
1、自我意识萌发
宝宝1岁左右时,多数已经掌握了爬行、站立,有的甚至已经学会独立行走的技能,这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同时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使得他们会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发。
由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宝宝正在学习运用他们自己的意愿去拒绝做某些事情,并由此对某些事情产生抵触情绪。而放到睡觉这件事上,他们就会想要自己做主,比如说一会要尿尿,一会又要玩玩具,总之就是不愿意上床睡觉。
对策:坚持睡前程序
坚持之前制定的睡前程序,如果宝宝迟迟不肯睡觉,比如要求你多讲一个故事或再唱一会歌,你可以满足他们的额外需求,但要说明规矩,孩子还要求增加,那就温和且坚定地拒绝。
也可以引导宝宝自己设计一个日常惯例表,把睡前要做的活动约定下来。按照合理的顺序画下来,或者照成照片贴在墙上,每完成一个部分就在上面打个勾,引导宝宝按照惯例表进行。
2、分离焦虑
1岁左右宝宝进入大脑发育的跳跃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也会怕生人,进入分离焦虑的高峰期,通常表现为妈妈走到哪儿宝宝就跟到哪儿,不愿意独自睡觉,夜里醒来也容易害怕,哭闹着喊爸妈。
对策:高质量陪伴
缓解分离焦虑的方法首先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其次每次分离都要给宝宝讲清楚,避免“逃跑”或偷偷离开,让孩子有一个认知意识,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还有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与质量,帮助宝宝平稳度过这个时期。
对策:借助安抚物
如果宝宝常常因为分离焦虑而夜间醒来,爸妈就要注意不要采用太单一的安抚方式,可以帮助宝宝找到移情物,比如他喜欢的毛绒玩具或是小毯子,哄宝宝入睡,在孩子在夜间醒来的时候,抱着自己气味熟悉的东西,比较容易再次自行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