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欺君之罪,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吧?在当时,如果哪个人被扣上了“欺君之罪”的帽子,那轻则流放边疆,重则被诛九族,一般情况下,都是会人头落地的。可在清朝雍正年间,就有一位大臣欺骗的皇上,但他非但没有获罪,反而升了官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官场奇迹了。
雍正皇帝我们都知道,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勤勉之君,在康乾盛世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他的朝臣当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鄂尔泰。此人精明能干,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之一。
鄂尔泰小时候聪明好学。六岁的时候,家人把他送到书院开始上学,短短两年时间,他便攻读了四书五经。八岁那年,他便能够流利地撰写文章。十七岁那年,鄂尔泰考中秀才,二十岁便考中举人,从此便步入仕途。次年,年轻有为的鄂尔泰又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之后便开始一直活跃在官场上。
其实,要按照年龄和资历来判断,鄂尔泰早就应该取得较大的成就。只可惜,在康熙年间,他的仕途就一直不怎么顺利,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升迁。眼看自己在一天天老去,可鄂尔泰却无能无力。在他所作的《咏怀》诗中,就这样写道过:“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由此可见,鄂尔泰当时对自己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似乎已经放弃了自己。
不过,在雍正登基后,鄂尔泰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雍正元年,为官多年的鄂尔泰被朝廷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由于变现出色,几个月后,他被越级提拔为江苏布政使,成为了一名地方大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鄂尔泰的官途便向开了挂一样向上直走。
几年后,凭借着的聪明才智,鄂尔泰被雍正任命为云南巡抚,同时还兼管这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日常事务,可谓大权在握。可在当时,这个职务并不太好做。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几十个民族生活在一起,还各有各的传统和生活习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闹出民族纠纷。
当时,雍正皇帝正在对那里进行“改土归流”的 改革,简单来说,就是把少数民族用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就是少数民族的统领。
在那个时候,当地的土司非常猖狂,经常压榨老百姓。鄂尔泰接任后,当即向土司派出军队,用了五年的时间,彻底完成了改土归流,为民族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期间,鄂尔泰为了稳住雍正帝的心,让他对西南地区放心,他多次向皇上上奏称云贵等地出现五彩祥云等这样的吉兆。到了后来,奏章上说的越来越离谱,连当地的一些官员都看不下去了,便在雍正帝前,告了鄂尔泰一状。
本来以为,雍正皇帝会治鄂尔泰的“欺君之罪”,可没想到,雍正不但没有责怪他,还把告状的官员给骂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雍正还给鄂尔泰官升两级,就连他管理的地方官员,也都进行了褒奖。那犯了欺君之罪的鄂尔泰,为何不仅免受刑罚,还会加官进爵呢?
其实,这都要归咎于当时轰动一时的那件文字狱案件。当时有个名叫曾静的人士,屡次科举不中,在无奈之下,翻看了许多“反清复明”的著作,并且在民间大肆宣扬。因此社会上流传了许多对朝廷不利的言语。其中,就包括了“雍正帝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大逆不孝之人”。
虽然雍正帝十分生气,可无奈这种言语流传已广,很多人都知道了。但在古代传说中,祥云是“天子孝”的表现,因此鄂尔泰的上奏,正说到了雍正帝的心坎里,这正是反击那些“反清复明”言语的最好的反击。因此雍正皇帝认为,鄂尔泰这种行为,恰恰是忠君的表现。
有不少人都非常看不起鄂尔泰的行为,认为他在有意拍雍正皇帝的马屁。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鄂尔泰的拍马屁的行为,也确实拍到了正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