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钱钟书那样“照相机式的记忆”?

2019-07-29     知识需要管理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读过钱钟书先生学术作品的人无不被他的旁征博引所折服,“这样的脑袋是怎么做到的,能记住那么多内容?”,类似的还有李敖,他的学术作品中也是引用无数。

的人读书、听课时都要做笔记,并且在回顾和复习的时候主要研究自己的笔记,甚至通过笔记能还原读书、听课时自己的想法、学习环境和老师的态度,这样的人通过记笔记的过程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钱钟书:

关于钱钟书,撇开他的成就不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记忆力,据说,他看过的东西都是过目不忘,在进入小学读书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七侠五义》以及《说唐》等名著。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阻地背出来,甚至连书中好汉所使用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钱的记忆力被国外一些媒体誉为“照相机式记忆”,凡是他看过的东西就像照相一样记在大脑中。

看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你也会发现先生旁征博引,从先秦到现代,从诗词到戏曲,随手拈来,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所以他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 ”。


在人们心目中,钱钟书先生的“天才”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但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却不这么认为,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杨绛先生还提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但有的人读书、听课也做笔记,但他的笔记基本上自己不会再看。

在大学里,这些人的笔记就成为某些不爱上课人的宝贝,相信你的同学中就有这样的人。

对于这类人而言,他做笔记的目的不在于看笔记,而在于做的本身,他通过做笔记的过程增进理解、掌握知识,做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笔记做完了基本上他就掌握了这些知识;而看笔记的人则通过看别人的笔记去理解相关概念、工具和方法,通过阅读掌握知识。

有的人从来不做笔记,而主要靠读、听、看来学习!

台湾著名的政论家南方朔据说从不做笔记,因为“读通了,就全在脑袋里了”。

查找数据,就直接站到书架前动手,他宁愿在“没有 Google的环境里写作”。如果你读南方朔的政论文章,你也会被他广博的知识所折服。许多学习很好的人也不做笔记,他们认为做笔记会分心,错过对精彩内容的掌握。

认识一位成功的企业老总,他的学习方式就是说。

当他对某个方面的知识不清楚的时候,他就先读基础的资料。读完后,当要与自己企业情况结合的时候,他就开会。开会的过程中他很少让别人发言,而是通过自己滔滔不绝地说的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路和知识。说的过程就是他对知识反思、提炼的过程,当自己能比较系统地说出来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知识。

你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

也许你需要通过做笔记来学习,也许你需要通过读和听来学习,也许你通过说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其实没有哪一种方式是适合所有人的,你需要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和擅长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是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如果你觉得做笔记没用那你就不用做笔记,只要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果你享受做笔记的过程或者只有边读、边听、边写才能找到感觉,那你就尊重自己的习惯;如果你愿意说你知道的知识,也许说的过程也就是你整理自己思路,将你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的过程,那你就多说吧!

(本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该书已经上市,京东、当当和淘宝都有销售)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td9z2wBJleJMoPMad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