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野第三号人物,照片与刘邓并列,他看到后立刻让人摘下
他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在红军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在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二野、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刘邓的得力助手。在建国初期五大军区的政治部主任中,他又是惟一没有被授予军衔的一位。
他,就是被宋时轮上将称为“二野第三号人物”的张际春。
“抗大岁月”
1936年6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了红军大学,次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1937年1月,张际春到陕北后进入抗大第二期第一队学习,并任学员队的党支部书记。
1938年2月,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与副校长罗瑞卿一起负责抗大的实际领导工作。
1939年7月,抗大从延安迁至太行山根据地,训练前线八路军干部。张际春与罗瑞卿率领总校机关人员和学员数千人,东渡黄河,经晋绥进入晋察冀,时经半年,历尽艰辛,穿过敌人数道封锁线,于1940年1月胜利到达太行地区。1942年9月,张际春代理抗大政委。
这时,他实际上是“抗大总校”的第一号领导人。
张际春一向重视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因而威信极高,被抗大师生誉为“严师、慈母、好领导”。
宋任穷曾评价说:“张际春同志任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多年,他作为红大和抗大优秀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为培养造就大批治党、治国、治军人才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也正因为如此,55年时,张际春虽然因为在地方工作没有参加授衔,但是很多的开国大将、上将见到他,都要称呼他为“老师”。
刘邓的得力助手
1943年1月起,张际春参与指挥了对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西南剿匪,历任过晋冀鲁豫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是刘邓大军中屈指可数的领导人之一。
在刘邓大军中,“刘、邓、张、李”首长是一个整体,在干部的心目中,刘司令员威严而亲切,大家爱听他讲话,他纵论战略战术渊博精深,阐述话题通俗幽默,善用民间歇后语;邓委严肃冷峻,不开玩笑不发脾气,谈话作报告语气温和,字字如钢钉入木,不摇动。而张际春副政委是一位著名的“老妈妈”。
之所以称他为“老妈妈”,一是因为他年长资历深,他1900年生,1926年入党,1928年参加朱老总领导的湘南起义,上井冈山,而后参加长征。
二是他仁慈心细,爱人如爱己。他对犯有这样那样差错的同志的批评,总是体贴入微,深入分析,说透道理,从不发脾气,最重的语言就只有一句:“太不成话了。”
对下,他维系将帅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血肉之谊;对上,他保证了对刘邓军事策略的全面实施,而且从不骄傲。
一次部队搞展览,贴出了刘、邓、张的照片,张际春看到后严厉批评:“怎么能把我和刘、邓并列,赶紧把照片撤下来!”
廉洁奉公,坚持原则
在战争年代,他就有许多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战士们吃,与同志们一起睡地铺等动人事迹,解放后,他仍然保持普通战士的本色。
1950年,他应邀到西南革命大学作报告,秘书考虑到当时重庆的社会秩序还不安定,又考虑到“革大”在郊区,报告地点又在广场,为了张际春的安全,便与保卫部门商定派几名武装战士和一辆吉普车跟随前往。
他发现后立即严肃地问:“这是干什么?这样前呼后拥的不好,这和国民党的官僚有什么区别,我们可是要警惕呀!”
当即命令吉普车返回。
他对自己的要求严,对子女的要求更严。战争年代,他的子女长期在后方留守,见面的机会不多,但只要有机会,他总会对子女进行教育。进城后,他经常教育子女不要有干部子女的优越感,不要搞特殊化,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在那段特殊岁月里,张际春受到冲击,自从被电车上挤下来摔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68年9月不幸去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