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些医生堪称传奇

2019-10-07   姑苏好时光

以前人们常说,女人生孩子就是在鬼门关走一遭

这真不是危言耸听,在过去医学不发达的岁月里,一尸两命的惨剧常有耳闻。而现在,孕妇死亡率大大减少,剖腹产也解决了很多难题。

在医疗技术已经日益先进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医学道路上做过突出贡献的先驱们。说到中华医学妇产科领域,有个响当当的“南王北林”的称号,林是鼎鼎大名的林巧稚,而王则是出生在苏州的王淑贞。

王淑贞是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主编过中国第一部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

促使王淑贞学医的是一段不敢回首的往事,那一年她才8岁,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生下妹妹王明贞之后,因患产褥热而病亡,幼小的她,亲历了母亲痛苦的患病及过世过程,痛下决心要学医拯救妇女

此后的王淑贞发奋苦读,一直是学霸级别的存在。1925年也就是年仅26岁时,王淑贞获得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并在上世纪5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腹膜外剖宫产的手术和研究。

1956年王淑贞又从事产道异常研究,为研究“难产”奠定基础。除了妇女难产问题,宫颈癌也是中国妇女的头号杀手,王淑贞把妇科肿瘤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

如今我们众所周知的上海红房子医院就是王淑贞以一生的心血造就的。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王淑贞,上海就不会有红房子医院;如果没有王淑贞,中国的妇产科事业可能还要走更长的路。

她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上海而是在于整个中国的妇产科事业。王淑贞,是苏州的骄傲!

红房子医院内的王淑贞教授雕像

如今医疗技术是飞速发展了,但是终究有许多难以攻克的难题。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一成果之前,有无数人因为小小的疟疾而丧失了性命,如果没有屠呦呦,这个世纪难题恐怕还将继续难下去。

苏州就有个男版“屠呦呦”,他就是被称为“血小板之父”的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医学教授 阮长耿

也许很多人不熟悉血小板意味着什么,但很多人都听过血友病,对于血友病的患者来说,小小的一次受伤都会引起失血身亡,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得了这种病,整个人只能像被真空包装起来一样。说到底它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发生的遗传病。

1979年,怀揣着治病救人梦想的阮长耿去法国进修,这也是中国第一批公开出国的留学生。而这次出行让他发现了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这对于血友病的患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说起来阮长耿是个苏州女婿,也在苏州这片热土上工作生活了50多年,苏州对他而言就是第二故乡。

所以自1981年起,当越来越多的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先后“问世”以后,阮长耿把它们命名为“苏州系列”,这项发明为苏州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1994年雅克冈教授代表法国总统密特朗为阮长耿教授授勋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一名医生看着无助痛苦的患者在自己的治疗下健健康康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轨道,这是此生最大的幸福和价值所在。为了这一目标,在研究“苏州系列”的过程中,阮长耿也吃了不少苦头。

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诞生时其实也是他们经费不足的时候,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

所谓研究室,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光鲜亮丽,器材先进齐备的工作场所,而仅是苏州医学院招待所腾出来的一间空房和少得可怜的设备,其中两台仪器和一批试剂,还是阮长耿在法留学时用节省下来的奖学金购买的

2011年6月,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先生向阮长耿授予法兰西国家军官勋章

除此之外,最丰盈的便是阮长耿所描绘的:“还有一双灵巧的手,一个会动脑筋的大脑,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后来研究室条件大为改观,但阮长耿念念不忘“烛缸”精神。他说,“烛缸”精神,是“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的智慧武器。”医学界少不了阮长耿这样令人景仰的前辈,医疗的每一步进步都是阮长耿们的辛苦努力。

迈入新世纪的今天,仍然有许许多多出色的医学界精英们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岗位上,在2018年度苏州“医者仁心•年度人物 ”的评选中,有10位来自于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苏州市中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等10家医院的10位杰出代表获得荣誉。

从王淑贞到阮长耿再到今天的这10位杰出代表,他们都是苏州乃至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