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儿子县试第一名,为何不让他再考了,他的最终结局如何

2019-07-25   琢磨君

曾国藩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曾纪第、曾纪泽、曾纪鸿,只不过长子曾纪第早年夭折了。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考了17次乡试,终于在43岁时考中秀才;曾国藩的天赋很一般,梁启超说他是“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坊间也流传着他“比贼还笨”的故事,但他勤能补拙,刻苦学习,考了7次考中秀才,考了三次考中进士;曾国藩的四个弟弟在考场上更是失意,屡次都不得功名。

于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总结说:“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他认为曾家人的天赋都不高,只能勤奋刻苦才会有出息。那么,这种“笨”的性格会遗传到下一代吗?

第一: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记性不好,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写信给弟弟们说:“至甲三读书,天分本低。”(甲三就是指曾纪泽)

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又写信给弟弟们说:“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

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曾国藩再写给弟弟说:“纪泽儿记性极平常,不必力求读书背诵,但宜常看生书。“

曾纪泽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天赋平庸,记忆力也不好,这点或许是遗传曾国藩的。所以,曾国藩非常不愿意让曾纪泽参加科举考试,一则是怕出丑,二则是认为科举不适合他。但在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一再施压下,曾纪泽参加了一次乡试,意料之中没考上举人。

后来,曾国藩用自己特殊身份,为曾纪泽捐了个正二品荫生资格,即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直接由正二品荫生补为户部员外郎,入仕为官。令人欣慰的是,曾纪泽成了清代著名外交家,与沙俄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成功收回了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

曾府三杰,依次是曾国荃、曾国藩、曾纪

第二:曾国藩的三子曾纪鸿天赋过人,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得了第一名;

同治元年(1862),15岁的曾纪鸿参加县试(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后面还有府试,都通过了,才能取得秀才资格),竟然考取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儿子考了全县第一名,曾国藩反而不喜反忧,而且不让他继续参加当年的乡试,这是为什么?

曾国藩在家书中这么写道:“纪鸿儿幸取县首,诗文虽不甚稳惬,而其中多有精警之句、疏宕之气。寅皆先生时雨之化,可敬可感!当略备微仪,以申鄙意。府院考皆当极热之时,鸿儿体弱,不知能耐此酷暑否?今年乡试,鸿儿即可不必入场,盖工夫尚早,年纪太轻,本无望中之理,又恐鸿儿难熬此九日之辛苦也。

曾纪鸿

读这段家信,我们可以懂得几个意思:第一,曾国藩认为儿子考取好成绩,实属侥幸,主要是老师的功劳;第二,今年的乡试举人考试,儿子就不要参加了,因为他的学识还比较浅显,年纪也太小,本来就没有考中的到底;第三,曾国藩深知儿子身体底子薄,怕他操劳过度,所以不让他再参加后面的考试。

儿子县试第一名,这本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曾国藩不喜反忧,还马上让儿子停止今年的乡试考试,这还和曾国藩长年累月的“求缺惜福”心理有关。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曾氏兄弟接连受到朝廷恩赐,又是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军务,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又是曾国荃赏穿黄马褂,赏一品顶戴,授浙江按察使,这些好福气都让曾国藩诚惶诚恐,正如他在家书中所说:“一门之内,迭被殊恩,无功无能,忝窃至此,惭悚何极。”

曾国藩剧照

曾家兄弟官运亨通,福气太旺,曾氏子孙若也考场得意,出尽了风头,则会令人眼红,招致来天道的亏损,所以曾国藩让儿子见好就收,不可过求福分,因为物极必反,福气多了也不是好事,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说:“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终上所述,儿子县试第一名,曾国藩不让他再考了的原因有三:第一,儿子学识浅陋,暂时不适合再考;第二,儿子身体不好,不可过于操劳;第三,曾家最近福气太好,要懂得知足。

第三:曾纪鸿后来的结局如何呢?

曾纪鸿县试考试时候,有没有动用关系的嫌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2年后的乡试考试时,曾国藩一再重申:不准动用关系,不准和主考官打招呼,不准递条子,要考出最真实的成绩!

开考前,曾国藩写信给儿子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便写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结果,这次乡试,曾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

要知道,当时的晚清官场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找关系,但是曾氏父子能够坚持诚信做人的原则,实属难能可贵!

科举考试无路,曾国藩至死也没有再为儿子谋取其他出路,由此可见他的“大公无私”和“清正为官”,更是应验他生前所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去世后,曾纪鸿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无心为官,终日沉迷于研究数学。自学成才的他,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多部数学专著,实在是了不起。只可惜,由于勤奋用心过度,曾纪鸿和诸葛亮那样“出师未捷身先死”,积劳成疾,因病逝世,年仅33岁。

结语:知子莫若父,曾国藩早就知道儿子不适合传统科举考试,于是让早早接触西方科学,用兴趣做最好的老师,最终使得曾纪鸿成为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换成另一种方式名留青史。

曾国藩也深知儿子身体不好,不能过于操劳,所以没让他废寝忘食地读四书五经,以及参加科举考试;但最后儿子却因为研究数学而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也是应验了曾国藩当初的判断。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看完本文,你是做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

您的每一次转发、收藏、点赞就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