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安阳:甲骨文镌刻厚重过去 红旗渠精神指引辉煌未来

2019-10-03     古都安阳

点击“古都安阳”,轻松关注!

殷墟遗址 摄影 陈进义

甲骨文镌刻厚重过去 红旗渠精神指引辉煌未来

记者 丁旭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9月21日下午,“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采访团来到了“七朝古都”安阳,探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古都安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刻有甲骨文的龟甲 摄影 丁旭

郭沫若先生曾说:“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提起安阳,就绕不开殷墟。二十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

殷都复原模型 摄影 丁旭

殷墟位于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横跨洹河两岸,面积约36平方公里,经过科学发掘后,晚商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族邑、家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遗迹重现于世。

殷墟出图的青铜器、陶罐及玉石器 摄影 丁旭

安阳殷墟科学发掘90余年来,遗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可观。经考古统计,殷墟已出土甲骨文甲骨15万片,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1500件、青铜兵器约3500件,玉器约2600件,石器逾6500件,骨器3万多件。

安阳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重构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201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安阳殷墟正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阳不仅有厚重灿烂的过去,现代工业亦熠熠生辉。据了解,安钢冷轧工程是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也是安钢结构优化、产品升级重点工程,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生产高端冷轧产品的空白。

安钢冷轧镀锌(左)连退(右)两条生产线 供图 安阳市委宣传部

“冷轧产品的误差值是0.05毫米以内,看起来微小的误差也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安钢集团冷轧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陈占峰说,不但要产品精益求精,环保生产也是重中之重。2019年,安钢人自己动手,解剖退火炉进口烧嘴,研究内部结构,大胆创新,突破了国外技术的限制,实现了超低排放。

红旗渠青年洞 供图 安阳市委宣传部

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来源于安阳林县(1994年之后撤县设林州市)人民苦干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精神。

历史上的林县,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之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地处中国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县十万民众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和“引漳入林”的梦想,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苦战十年,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据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工程建设之初,林县没有任何外来支援,也没有现代化的工具。陡峭的山体上,他们用的就是镐头和钢钎。没有水泥,就自己烧;没有火药,就自己造;没有住的,民工们睡窑洞,宿营在悬崖下;粮食不够吃,就派人到山上采野菜……

开工8个月后,“引漳入林”第一期工程,即山西段工程竣工通水。仅仅这一段,林县人就斩断了45座山崖,搬掉13座山头,填平85道山沟。

红旗渠纪念馆陈列馆展示的修渠劳动工具 摄影 丁旭

在红旗渠纪念馆,采访团一行被当年开山修渠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和一例例悲壮故事所震撼。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付出的不仅是艰辛汗水,还有鲜血和生命。陈列柜里,开裂变形的钢钎、砸成花卷的铁锤、扭曲滑溜的铁镐一一诉说着当年惊心动魄的劳动场面和那些红火的岁月。

红旗渠纪念馆记录的修渠献身人员名单 摄影 丁旭

进入新世纪,林州市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高端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涌现出了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红旗渠精神已深度融入企业文化,指引着企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纤纱 摄影 丁旭

在这片殷都大地上,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也从未放弃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勇气。古都不古,生生不息。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ipNk20BMH2_cNUgDx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