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大战已拉开帷幕,七部电影磨刀霍霍。
除了《中国乒乓》因故延期两三天上映之外,其余六部电影都已开启预售。
《无名》以破千万的成绩名列前茅,似有大黑马之势,一扫以往“程耳导演,票房必低”的阴霾。
程耳导演作品并不多,仅有四部和一部未定档的《不浪漫》。
但《边境风云》和《罗曼蒂克消亡史》让大家看到了他的风格,暗黑、诙谐、执拗。
与一众商业片导演不同,他在里边像股清流,不怎么屈服于商业,却也遵守艺术的底线。
这两者都兼具的中年导演里面,也就剩宁浩和程耳了,所以程耳时隔七年的作品怎能叫人不期待。
目前《无名》共放出五款预告片,每一个预告片都细节满满。
虽然还未上映,但可以透过预告片,欣赏其中的电影美学、电影技法与思想主题。
30秒和一分钟两版本的预告片侧重于电影美学。
一是色彩,色彩集中于两点,黑与白,中间穿插了暖色调黄色。
黑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的色彩,象征着黑暗、迷茫和罪恶,容易使人联想到苦难和忧愁,而且能够引发低沉、凝重和庄严的情绪。
如一分钟预告片中,黑色是主色调,黑色的服饰、黑色的走廊、黑色的阴影,整个城市都笼罩在黑色中,让人明显感觉到阴暗和压抑。
而驱赶黑夜最有效的方法是白天的来临,同理,退散黑自然要用白。
白色是明度最高的色彩,象征着光明、稳定,具有虚无、和平的感觉,白色的表意作用也可以深刻地表达人的观念和信仰。
如30秒预告片里,王一博和王传君在处理一个人,但是他们并未在夜晚进行,而是在白天光明正大的办事。
这是一种寓意,暗示无名牺牲的黑色的夜终将被白天取代,胜利终会见于天日,先辈们也不必再像以前一样小心翼翼。
此外,预告片中出现的短暂的黄色并不是无谓的点缀。
与黑白一样也是用色彩讲故事的手段,黄色能带给人明亮和欢乐的感觉,预示着幸福和温馨,即对未来充满希望。
换句话说,暖色调为影片定下了基调,那就是《无名》的主题不是悲凉,而是希望,一种胜利即将来临的希望。
二是构图。
30秒和一分钟预告片中出现了两种构图,一种是规整的走廊,一种是低于地平线的海滩。
第一种构图,角色时而消失,时而出现,似被大网框住,身不由己。
再搭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营造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让人深感主角所处环境的压抑和危险。
第二种是不规则构图。
预告片的画面中的地平线不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来设计,有种问苍天,问大地,何时才能结束战乱的观感。
三是摄影。
从预告片中可知,《无名》的镜头都以近景和远景为主,景别的变化所传达的镜头语言各有不同。
程耳导演借助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升降,演员的走位,以及打光和布景,诠释影片的含义,并辅以表不少主观镜头,表现颠倒黑白的现实与神秘莫测的故事。
四是黑色幽默。
这个从30秒预告片中一眼就可以看出。
导演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解构影片,一改以往故事先行的电影构成方式,而是以存在主义为主。
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可以通过自我成就、自我塑造变得有意义。
可《无名》的背景又是战乱频发的时期,朝不保夕,身不由己,又何谈活得有意义,正是这种人与时代的反差造就了影片的黑色幽默。
这就是能从《无名》30秒和一分钟预告片中看出的电影美学。
尽管《无名》的故事还不知道如何发展,但是仅凭这些艺术风格就可以断定,《无名》不会差。
甲乙篇两款预告的信息量超大,需要一一解析。
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预告片中依旧没有台词,主演们也没有饰演的角色名。
从中可以看出四个字,暗流涌动,无声代表无名,无名表示行动的危险性与特殊性,他们必须隐去所有,才能马到成功。
他们用无名跟无声,在犬牙交错的上海,与敌人周旋,既要送出情报,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就涉及到了《无名》的第三个特性,也是很多国产片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讲清楚了什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很多抗战片中,抗日成了一小撮人的事。
但在《无名》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人、记者,达官贵人和地下工作者。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出一份力,让观众对那段历史和许多无名的先辈们有更深的认识。
这就是《无名》,用全方位的真实还原历史,用精彩的技法以正视听,用少见的谍战题材丰富市场,用全明星阵容让年轻人了解历史。
《无名》别说话预告有三点重要信息。
第一是视觉符号,这是电影文本设计的关键之一,有助于让观众理清线索,便于观影,也是解构影片的方式。
在预告片开篇有两只狗。
一只是坐在废墟之上,四处观望,无助叹气的圣伯纳犬,而圣伯纳犬的产地是瑞士,瑞士在二战期间是中立国。
由此可以得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上海,无人可以幸免,不论是租界,还是中立都免不了被敌人的炮火染指,可知当时时局的危险与敌人的残忍。
随后镜头又给到了另一只狗。
身穿飞行员装备,春风得意,趾高气昂,这只狗的品种是秋田,秋田是日本国犬,导演程耳用此来指代谁就不言而喻了。
一方面反映敌人的傲慢,根本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毕竟那时的上海流行xxx与狗不准入内,所以敌人带狗出战,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另一方面也说明彼时敌人确实强大,他们竟然与我们对战时,都是轻松写意的态度。
可见在当时我们与他们确实差距过大,也从侧面能够看出地下工作的艰险,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命丧当场。
第二是角色的身份。
由于《无名》是谍战片,物料放出了很多,但人物到底是好是坏一直不明朗,只是从之前的三款预告中推测王一博是好人,因为他打了敌人。
但在别说话预告中,又可以推测出两个人的身份,梁朝伟和黄磊也应该是好人。
因为梁朝伟在预告中有前往店铺传递情报的举动,黄磊则与人接头,与梁朝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是程耳又运到了经典悬疑元素错误引导。
根据之前的推测王一博和梁朝伟都是好人,但是在预告片将近结束时,他又让梁朝伟和王一博缠斗在一起,两人的身份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但这一焦点转移并不影响他俩的身份,他俩极有可能同为好人但互不相识。
这在以前的地下工作中是常事,敌人的内部有好几个自己人,为了保密和安全,大家互相都不知道,但后面王一博和梁朝伟应该会互亮身份,然后一起合作。
除了对预告片本身进行解析之外,从这五版预告片中也可以看到程耳对悬疑元素的娴熟运用。
《无名》是一出谍战戏,注重的点有三处,阴影、麦格芬、片尾反转,这四大要素构成了电影《无名》。
只要我们稍微看一下就能分辨出,《无名》全员几乎都处在阴影当中。
这就给人一种神秘感,究竟谁是好,谁是坏,最后谁将被谁制服,谁将取得胜利?由此悬疑感出现,麦格芬随之而来,
麦格芬是电影表现的一种手法,即某人或某物不存在,但对电影剧情推进很关键。
有了这个解释,让我们再来看《无名》的麦格芬是什么,那就是身份,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故事走向便不同。
预告片中的王一博、梁朝伟、周迅、张婧怡都是侧身,大鹏、王传君等人则是正面,而王传君是唯一一个笑着的人,这就说明他们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是对立的。
片尾反转是《无名》的最后一个元素。
这部电影肯定不是五幕剧的古典派叙事,而是打乱时间线,打破空间限制的非线性叙事,让人为故事和反转而着迷,享受猜测的乐趣。
由此可知,《无名》的技法、美学和思想都在水准之上,值得我们买一张电影票,走进电影院。
但相较于国产电影来说,市场需要《无名》来打破单一性。
这些年的电影市场基本都是喜剧片天下,这对于电影的多样化来说是不利的,国产电影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容纳不同的类型片。
《无名》是近年来国产电影里少有的谍战片。
这种电影向来不怎么受市场的青睐,上一部被人们提及的同类型影片还是张艺谋的《悬崖之上》,再往前数就只有2009年的《风声》了。
所以《无名》是对稀缺片种的补充,更是对类型片的一种推进,国产片的百家争鸣需要更多无名的类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