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一建军节不久,再次重温《高山下的花环》,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观看这部影片,即使知道剧情,仍然不知不觉眼含热泪。
1979年2月17日到1993年3月31日,我国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荣誉迫不得已展开了14年艰苦卓绝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无数的英魂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牺牲,在鲜血的洗礼下,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弘扬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1979年,作家李存葆作为战地记者随队奔赴越南,见证了无以计数的前赴后继、精忠报国,历时3年完成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并荣立三等功,他说“我之前发表了很多作品,却深感不安和惭愧,我什么没有勇气重读一遍,因为我知道这些作品没有反映出战争中的动人情景,原因何在?我反复思考,认识到描写战斗过程过多,缺少揭示人类心灵的东西,而这正是感人力量的源泉,为此我想要创作一部能深刻展示英雄人物心灵的作品,它便是《高山下的花环》”。
谢晋导演在拍摄《秋瑾》时已经考虑要将《高山下的花环》改编,小说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命运巧妙关联,讲述了唐国强饰演的摄影干事赵蒙生依靠母亲关系,通过从军区挂职锻炼“曲线”调回家乡,与家人团聚。但在九连担任指导员期间,连长梁三喜为他推迟了探亲假,又赶上战争爆发,梁三喜、排长靳开来等同志都英勇牺牲在了战场,赵蒙生见证了战友们的舍生取义,不再胆小怕事,实现了自我救赎,战后安慰着烈士家属,决定留在连队,继续秉承战友们的精神继续战斗下去。
奶油小生唐国强1975年在电影《南海风云》中扮演男主角于化龙,当时还有些青涩,但到了1978年的《小花》,他已经能够完全驾驭海军战士的形象,《高山下的花环》中,他从胆小怕事成长为英勇赴义的英雄,尽管没有战死沙场,但连长等战友不屈服的意志得到了最真实生动的继承与发展,《高山上的花环》虽然悲壮、伤感,却崇高、壮丽,却并没有回避当时突出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影片的主旨并未局限在“爱国”之上,而是将人性的光辉与当今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残酷无比的战争相关联,谢晋导演用艺术的表达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按照他的话来说“只有感动了导演,才能感动观众”。
01、坚强与软弱的对比:彰显革命意志的继承与发展
解放军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逐步声名远播、威武不屈,很多荣誉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通过每一位不计代价、勇敢坚强战士用鲜血打出来的。本片中的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都不是完人,影片开始的赵蒙生甚至有些令人生厌,因为他背离了“头可断血可流,祖国寸土不能丢”的革命意志,如同温室中娇生惯养的花朵经不起丝毫的挫折。
在人物塑造方面,将赵蒙生的软弱与梁三喜、靳开来的坚强进行对比,突出展现出赵蒙生的成长史,这个过程其实正是一名新兵到老兵,没有作战经验到视死如归意志的传承,而这种革命意志并不属于一个人,而是关乎他们的父母、妻子、后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和成长变化清晰可见,更会让观众感受到性格变化的深层原因。
赵蒙生有一个军人母亲吴爽,她在1947年从死人堆里救出了现在的军长雷震,这成为他有恃无恐、横加干预的筹码。赵蒙生调回家乡一方面基于母亲的关怀,另一方面是妻子两地分居,饱受相思之苦。
休假十天,妻子和赵蒙生听着靡靡之音,享受着属于两人的浪漫世界,他们沉浸在享受主义的温床中,渴望拥有幸福的生活。反观梁三喜和靳开来,他们同样有家庭,梁三喜在妻子怀孕,即将临盆之际都以大局为重,放弃了营长批示的探亲假,靳开来则是连中最老的战士,他每一次都说要准备退役回家陪伴妻子,却因为对军队的留恋之情作罢。
不同的父母和家庭培养不同的品德。梁三喜的母亲一生受苦,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幸福生活,三个儿子先后牺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越反击战,其中必然有母亲的影响,即使在梁三喜牺牲后,母亲和妻子都不忍心坐车去连队,走了十几天的路抱着孩子来连队,路上,母亲连面都舍不得吃,还安慰儿媳“不为自己也要为孩子”,但儿媳却端起了那碗面汤。
自从嫁入了梁家,妻子没日没夜的干活,家里的猪都喂养到了百余斤,她不期盼丈夫回家吗?无比迫切,但她明白军人的天职,没有丈夫的保家卫国,人民安家立业的基础就会动摇,妻子舍弃的是小家,换来的是祖国的和平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三喜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他坚强、勇敢、乐观、向上,这种精神不仅传承给了赵蒙生,更传给了出生不久的孩子。
给孩子取名盼盼,其实暗暗盼望归来、盼望和平的美好夙愿,靳开来的孩子同样如此。当靳开来因为砍甘蔗牺牲无法获得三等功时,雷军长说“开来不获得嘉奖,天理难容”,赵蒙生把自己的军功章给了靳开来的儿子,儿子将这枚军功章带到了胸前,以父亲为荣,诠释出的正是革命意志的传承与发展。02、将军后代与农民子弟的对立:沂蒙精神的追根溯源
赵蒙生作为将军后来,与生俱来有一种优越感,这与梁三喜、靳开来这种典型的农村出身,家境贫寒的农民子弟构成鲜明对立。梁三喜来自沂蒙山区,赵蒙生的老家也是沂蒙,影片想要表达的便是沂蒙精神的追根溯源。
谢晋导演说:“ 梁三喜这一家的精神,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民族的伦理”。这种精神归根到底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体现为以下特点: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本片有两大编剧:《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和著名作家李准。李存葆当时36岁,却有20年的军龄,他对部队环境非常熟悉,对军人事迹更是如数家珍。李准则扎根农村,对农村生活深有体会,因此两人能力资源互补,共同完成了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还邀请了某团副政委协助,他讲了三个故事:
某连副连长,八年没有探过亲,家里有未过门的未婚妻和年迈的父母,本来要准备回家成亲,却因为战争不得不参战,最后在坚守阵地时被炮弹击中,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的未婚妻得知后隐瞒了这个消息,照常照顾着两位老人,她说“爸爸妈妈,我会一辈子和你们在一起,家义(副连长)在部队没事的”。
一位侦察兵在执行任务时排长牺牲了,为了抢回排长的遗体,他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结果有五个同志都负了伤,即使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对牺牲的排长不离不弃,这便是战友之情。
一位战士在修筑工事时被敌人炮火炸伤,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还年轻,还没打仗就负伤了,我还没有尽到责任,求你们赶快治好我,我还要上战场!但这位同志却没有救治成功,牺牲时年仅19岁。
这三个真实的人物精神其实在影片中对应着梁三喜、赵蒙生和靳开来。什么是沂蒙精神?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不管是将军后代还是农民子弟,在部队都是生死相依的战友,没有任何一个牺牲的生命是卑微的,他们因为心怀祖国而令人无比动容。
战前,梁三喜训斥赵蒙生“军人,你不会不知道你穿着军装!现在,你正处于一道坎儿上,上前一步还好说,后退一步你是个啥?”,这句话极具分量,让赵蒙生回心转意,认识到思想的消极和倦怠。
当战争来临时,“牢骚大王”靳开来终于被提拔为副连长,他说“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拔我,给了我哥首先去死的官衔,那我靳开来就得知恩必报!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子来”。
围绕谁来带尖刀排,靳开来对梁三喜说“我兄弟四个,死一个还有三,而你两个哥哥都牺牲了,是独苗,不能带尖刀排”,可梁三喜却说“我早就想好了,只能我来带!”在生与死面前,战友情就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重担留给自己。梁三喜因为救赵蒙生牺牲,赵蒙生由此对母亲说“不能走,内心有愧”,沂蒙精神自此完成了阶层的迁移,从平民到“贵族”,精神世代相传。
03、残酷战争与温暖人性的交织:牺牲不分阶层和年龄,人虽然死了,志气不能丢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温暖的人性愈发珍贵。军人有血性也有人性,当赵蒙生被靳开来含沙射影地指责时,他当着全连战士的面说“我也是个军人,我也有人的尊严,从现在开始,谁再说我赵蒙生贪生怕死,我就和他刺刀见红,是英雄还是狗熊,咱们战场上见”。
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一大原因在于没有感慨脆弱的人性。靳开来是全片最有特点的一个人,他刚正不阿、正义凛然,句句真话,发自肺腑,他看不惯娇生惯养的赵蒙生,“让他自己洗衣服”、“吃饭和吃毒药一样”、“打仗时你要是真调走,我就自费上北京也要告你”。靳开来说的话都是战士们不敢说的,连长说“靳开来敢于提意见,向我们内部那些歪门邪道开炮”,但正是这样一个真实勇敢的人,却因为“牢骚”多次提拔被拒,体现出环境与人性的博弈。
雷军长是老一辈革命军人的代表,他高风亮节、正气凛然,在战前动员大会上,他不顾救命恩人的嘱托,直接开始训斥“有一位贵妇人给我打电话,要让她的儿子撤下来,我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夫人,谁敢把后门走到战场上,我偏要让她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坦荡胸襟公正无私,从军长到战士没有一个贪生怕死,极大提升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战争中,牺牲不分阶层和年龄。雷军长让自己的儿子一同参战,所有人都不知道“小北京”是雷军长的儿子,小北京在军长的影响下从小熟读兵书,理想是“当元帅”,这份雄心壮志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有理想有追求敢拼搏敢牺牲,雷军长并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要求优待,小北京更没有透露出自己的身份。雷军长写信给妻子说“古人说,忠孝不能双全,凯华为国捐躯,有这样的孩子,咱该感到光荣”,而当宣传烈士时,雷军长指示“宣传凯华一定要实事求是,在报道文章里不准出现我的名字,凯华就是凯华,半点都不许借凯华宣传我、吹捧我”。
雷军长还对梁大娘说过一段话,可以看作战士们舍身为国的精神来源“不是我不讲人情,而是我背后有天理,有国法,天下爹娘都一个样,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像梁三喜、靳开来这些烈士,也是爹娘生养的,人家都有妻儿老小,难道我们孩子当兵来,只是走过场,该流血牺牲的时候,让老百姓的子弟上?这不是共产党!”
梁三喜牺牲前,将一张欠账单交给了赵蒙生,在鲜血直涌的弹孔处,一张浸透鲜血的纸条上密密麻麻写着17位同志的名字,欠账金额是620元。“人死了,账不能烂”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梁三喜战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也是他的遗言,特别叮嘱把抚恤金和卖猪钱一并用来还账,再次印证他们舍不得坐车的初衷:人虽然死了,志气不能丢。
结语: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军人用铮铮铁骨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通过奋勇抗战的男儿、无私奉献的父母和默默担当的军嫂,让我们看到了残酷战争的真实和温暖人性的真挚,谢晋导演用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诠释出了革命意志和沂蒙精神,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既离我们很远,又活在我们身边,高山下花环掩盖着一座座值得纪念和诉说的丰碑,用鲜血践行着保家卫国和生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