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僳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
怒江上的溜索有两种,平溜和陡溜,溜索,为怒江人带来便利也给怒江人留下辛酸。
平溜的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越大江,来往都可过,但溜到江心后得双臂用劲,攀到对岸。陡溜有一定的倾斜度,一头高,一头低,自然滑向对岸,十分轻快。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数百年里,江河两岸的人们靠溜索飞跃峡谷江河,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挂满了辛酸和危险。
溜索是怒江境内很具代表性、典型的原始交通工具,至今仍然普遍使用之中。溜索过去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怒江、独龙江上的溜索、藤网桥就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傈僳族有句俗话“不会过溜索的人,算不得傈僳汉子”。在滔滔怒江上飞来飞去,练就了傈僳、怒族人民勇敢无畏的胆魄,豪迈的性格,使男男女女都成了空中飞人。
在从泸水去往福贡的途中间,碰到一位当地妇女准备通过溜索过到怒江对岸去。
溜索是怒江峡谷中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人类无法跨越怒江之前,溜索是往来两岸最简单、最有效的交通工具。
溜索上钩,准备过溜索。
过溜索是需要勇气的,当你把生命系在一根并不太粗的绳索之上,当你越过看一眼都头晕目眩的峡谷,当你听到溜索下那震耳欲聋的江水咆哮之声时,心中会不由生出几分怯意。
当我看见这位僳僳族妇女轻盈得如一只鸟儿在江面上飞翔而过时,被她的勇气所征服。
建于悬崖绝壁之上,两岸是绝壁,下面是滚滚的怒江水。发明这种蜘蛛侠般飞渡方式的人,具有超凡的想像力——同时彰显了怒族、傈僳族惊人的胆力与过人的智慧,也赋予了怒江儿女鹊桥相会的浪漫传奇。
过溜索是需要勇气的,当你把生命系在一根并不太粗的绳索之上,当你越过看一眼都会头晕目眩的峡谷,当你听到溜索下那震耳欲聋的江水咆哮之声时,心中难免不生出几分怯意。
在奔腾的怒江上溜索,就是他们智慧的发明之一。麻绳、藤条、木质滑轮,貌似最早还是竹筒滑轮,这些简单的工具构成了惊险刺激的快速交通工具。
不过,现在当地的老百姓早已不使用这些材质做溜索,而是用以钢制挂钩,钢缆,轴承滑轮来使用。
怒江峡谷中的溜索,建于悬崖绝壁之上,两岸是绝壁,下面是滚滚的怒江水。人类还无法逾越怒江天堑时,溜索无疑是往来两岸最简单、最有效的交通工具。
我拍摄的这根是平溜索,滑到中心时需要靠手将自己拉到对岸。
溜索比船快过一根300米的溜索,只需要短短的十几秒钟,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时速是60多公里!
她慢慢地把自己拉着滑行。,顺利到达怒江对岸。
收起溜索装备走回家。
就这么一根粗粗的钢筋缆绳吧横跨怒江两岸,两岸的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而下面却是碧蓝碧蓝的怒江水,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
又一个汉子从对岸溜过来了。
溜索不但可以过人,有的甚至可以过牛马,很刺激!
自古以来,怒江两岸的居民靠一根横跨怒江的钢绳来往于两岸东西,这根溜索便成了生命之路。在未来的某一天,峡谷中依然还会有溜索和人马吊桥,但它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已经淡化,它只是作为旅游景点和历史见证而悬挂在怒江之上。
数百年来,怒江两岸的人们靠溜索飞跃大江峡谷,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挂满了多少辛酸和危险。如果你现在去怒江峡谷,这样的景象已经很少了,但有傈僳族村民可以帮你重温当年行路难的艰辛。我刚刚从那里回来,目前沿怒江的公路全线翻修,福贡以上段行路其极困难。乡民们说:再过一年,这里的面貌就会有极大的改变。
2011年,国家开始对怒江、澜沧江的所有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计划除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外,其余将逐步废弃,并在适当的位置建设人车通行的桥梁。据报道,至2016年,怒江州的三十六座溜索改桥项目已竣工完成。溜索在怒江地区已基本“告退”,剩下的最后几对溜索,既是旅游观光的新体验,也成为了见证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