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这样做,胜过催促1000遍

2019-07-29     钱志亮

前几天和朋友家上一年级的孩子聊天,孩子告诉我她们班上一个女生上课经常迟到,有时候课都上了一半了她才赶过来,甚至期末考试那天也迟到了。

“她做事慢慢吞吞的,看着都着急。老师、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

每次谈起孩子磨蹭、拖延,很多家长都有话说:

“早上起床磨磨唧唧,喊一下应一声,可身体还是不动”

“写作业能从下午六点写到晚上12点,写一会玩一会”

“吃个饭也要催,玩一会吃一口,真是没耐心等他慢慢吃完”

······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一个孩子未来没有出息的九大根源。其中一条就是磨蹭、拖延。

当孩子进入小学,如果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做事一直磨磨蹭蹭,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磨蹭,大多数家长的应对策略就是不停地催促,可是却收效甚微,最后陷入家长越催,孩子越慢的怪圈。

减少催促,试试下面这些策略,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5岁前的孩子


如果家长总是嫌5岁前的孩子磨蹭,真的有点错怪他了。

孩子的时间观念是随着成长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五岁前的孩子,还不知道时间是怎么一回事。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他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发现全新的事物,并享受着这个过程。

因此,孩子的成长节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于吃饭这件事,他慢悠悠地咀嚼,可能正仔细品尝着食物在嘴中的变化和滋味,同时小脑袋瓜还在上下左右地晃动,观察自己身处的这个环境。

当妈妈不断催他快点时,他会感到疑惑,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对于这件事这么生气,感到茫然和慌张。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时间这类抽象的概念还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可能家长会发现教了孩子某个时间是多久,他还是会忘记。

所以,对于5岁前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里家长需要尊重他的“磨蹭”,不要总是以成人世界的节奏去要求孩子。

家长催太多,会扰乱孩子的注意力,破坏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做事节奏。

多一点耐心,等等孩子。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成长,让他能够充分地感受、认识这个世界。

必要的时候,可以试试下面3个小方法:

利用榜样的力量

别看孩子小,很多时候他们喜欢的“偶像”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孩子做事消极、磨磨蹭蹭的时候,可以搬出他们的“偶像”来激励,比如孩子吃饭慢吞吞,“我记得你最喜欢的小猪佩奇,它吃饭是不是特别香呀,你要向它学习吗?”

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绘本等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例如鲁迅刻“早”字等。关键时刻,用这些榜样来影响孩子,会事半功倍。

利用孩子的游戏心理,和他比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都喜欢从游戏中获得乐趣。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游戏心理,帮助孩子更积极地做一件事情。

比如孩子赖床,和他比赛谁先一件件穿好衣服,让孩子从一件事中体会到乐趣,他会更主动快速地去完成。

让孩子认识到磨蹭的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磨蹭是不能认识到磨蹭会带来什么后果。

这就需要家长提前告诉他,比如起床磨磨蹭蹭,会导致迟到;作业拖拉会导致熬夜、不能睡觉地去完成;

或者让孩子直接体验迟到了被老师批评、熬夜想睡却不能睡的困倦,通过亲身的经历,他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



次数多了,孩子自己就会积累起经验,等到家长稍微一提醒他就能明白过来,从而及时加快速度,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5、6岁的孩子


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到了5、6岁,认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培养好习惯。

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可以带孩子到商店让他自己挑选一个喜欢的闹钟,教他认识时间。

生活中,适当多用具体的时间名词,比如“再玩10分钟”、“还有两分钟就能到学校”、“5分钟洗漱好,时间到了喊你”等等,代替“一会”、“马上”、“不久”等笼统模糊的表达。

此外,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计时的游戏,例如,1分钟内,看谁拿到的积木多;或者给孩子布置规定时间的任务,比如5分钟内拼好一个拼图;半个小时内完成作业等等。

这样一来,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对于早晚、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等时间段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更清楚地感知时间。

慢慢地放手,多给孩子自己掌控时间的机会,有了自主感,他会更主动自觉。

在生活作息上,尽量也要有清晰明了的安排,一张生活作息表是不错的选择。

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外出活动、什么时间看书游戏,让孩子能直观地看到,大人孩子一起遵守。



少批评斥责、多赞赏鼓励

许多父母对待孩子磨蹭的方式,就是最直接的发脾气、批评斥责。

这是一个误区,可能当时见效,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就麻木了,而且会导致孩子在那件事上很难体会到快乐、积极的情绪,就更加不愿意去做了,只会无尽拖延。

想让孩子自觉、有条理、有时间观念地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帮孩子找回控制感和自信心。

不要总是提醒、催促他该怎么样,适当放手,让他自己安排时间。在他做的好的时候,比如很快地起床、不拖延地完成作业,真诚地给他鼓励赞赏,表达你的认可。

这会给孩子正向的激励,强化良好行为。

时间观念的养成、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告别磨蹭和拖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家长首先要有耐心,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适当的策略,同时更要以身作则,最终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自律的人。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eN_QmwB8g2yegNDb7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