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风俗是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这样的民间风俗讲究还有很多,其中就有“阳台三不摆,福宅不惹灾”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所说的“三不摆”,指的又是什么呢?
这句“阳台三不摆,福宅不惹灾”说的其实就是,家里的阳台上,千万不要随意放置三样东西,其一便是不要堆放杂物;其二便是不要摆放神位;其三便是不要摆放厨灶。
那么,民间的这种风俗讲究,真的有道理吗?为什么这三种不能随意摆在阳台上呢?
其一,不宜堆放杂物。
众所周知,阳台是接纳阳光最充足的地方。不仅如此,阳台也是室内与室外空气交汇的所在,是一个房屋的“吐纳”之所,所以这里尤为重要。但是许多业主都有在阳台堆放杂物的行为,比如:闲置的家具、储物柜、废纸壳、玩具、泡沫箱等等。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阳台堆放杂物会构成哪些隐患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
阳台杂物可能引发火灾。阳台堆放的杂物一般为木制品、棉织品、纸制等,都属于易燃物品,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发生火灾。阳台是外露的平台,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抽烟随便乱扔烟头、燃放爆竹等,这些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除此之外,阳台里放满了杂物,会占据很大一部分空间,导致采光效果差,时间久了,堆放杂物之处也就成了卫生“死角”,臭乱不堪。
其二,不宜摆放神位。
人们供奉神灵,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收获美好的生活。所以摆放神位供奉,其实无可厚非。
民俗信仰主要是神鬼,这种信仰源自远古。
天地信仰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信仰。它实际上是一些自然神的综合,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雨雷电,这些都是人类最初的神。
不过民间确实供奉着一位天地爷,中间牌位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两边贴上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横批是天地神位。下边置供桌、放香斗、摆供品,焚香点烛而祀。在男女婚礼时,新郎新娘要大礼祭拜,俗称拜天地。
在人神信仰中,关羽为人造神之佼佼者,关公崇拜的普及,从北到南,远及海外。
阳台空旷,且经常会遭遇风吹雨打。一般来说,阳台上的花草,往往都是供奉神像的大忌。所以,阳台是不适宜摆放神位的。
其三,不宜摆放厨灶。
厨房,是指可在内准备食物并进行烹饪的房间,一个现代化的厨房通常有的设备包括炉具(瓦斯炉、电炉、微波炉或烤箱)、流理台(洗碗槽或是洗碗机)及储存食物的设备(例如:冰箱、冰柜)。
纵观历史上厨房格局的演变,它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居民的生活习惯。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厨房的功能性逐渐走向合理。
家庭清洁中,厨房的清洁卫生占主要地位。厨房清洁卫生包括食品卫生、餐具卫生、存储卫生、个人卫生、厨房环境卫生和厨具卫生。
厨房的卫生与否和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病从口入。”这里的病就是指被污染的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将阳台与厨房相结合,让阳台,成为了厨房。这其实是非常不利于生活的,也是非常不合适的。阳台是沟通室内室外的焦点,如果厨房在这里的话,必然会影响房屋内的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