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多年没开过正大门!武威文庙:西北地区最大文庙为哪般?

2023-09-30     苏丹卿

原标题:580多年没开过正大门!武威文庙:西北地区最大文庙为哪般?

作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文庙,武威文庙自明正统二年建成以来已有580多年历史,却至今没有敞开过正大门,这是为何?

有人说,是因为武威文庙没有正大门。那么,这为什么不设正大门呢?

天下庙宇,有武庙就会有文庙。文庙通常是以孔姓为主,主要纪念和祭祀孔子。武威文庙也不例外,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旁边塑“四配像”,两侧塑“十二哲”像。

但武威文庙有个较为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

这是一个由儒学院、文昌宫和孔庙三大主体建筑群组成,总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真如其名,历史上一直是个非常威武的地方。自西汉设武威郡始,武威便在河西走廊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说武威历经战乱动荡,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从不落后,教育事业长期繁荣昌盛,儒学兴盛传播。明正统二年,庙学合一的武威文庙建成,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明清之际有“陇右学宫之冠”的美誉,并同山东曲阜文庙和云南建水文庙并称为三大古文庙。

武威文庙建成后,就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所向往的精神圣殿。尚武的武威人也崇文,他们既能在战场上一展雄风,也能在考场上文思泉涌。但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武威并没有出现过状元。

从隋大业元年(605年)确立科举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其间的1300多年历史的时间里,考取状元成为武威人的一个梦。尤其是在明正统二年后,随着武威文庙的建成,“状元”更是成为人们所期待。

据资料记载,武威文庙的正大门只为状元而开。但580多年间都未曾出现过状元,所以武威的正大门从未打开。

正朝着大成殿的泮池、状元桥是孔庙南第一进院落内。

泮池南有一堵影壁“万仞宫墙”,位于孔庙最南端,顶部采取庑殿顶形式,长约21米,高约4米,东西两侧各开小门,朝东者为义路,往西者称礼门,祭孔时打开两门,却偏偏没有一个正门(即大门)。只因无状元,故万仞宫墙未开洞,武威文庙则没有正大门。

这对武威人而言,或许是一种遗憾,但武威人的豪气并不会就此减弱。

武威作为是河西门户,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在河西走廊上的历史地位、文化厚度、人文底气足够令古今往来的每一个武威人感到自豪。而状元,则是考取路上的一种奋斗过程,展现了他们从未怯弱的性格。书生亦为勇将,勇将亦为书生。

虽说,武威文庙的正大门未曾打开过,但这里从未阻挡过文人墨客的脚步。文昌宫桂籍殿卷棚下悬挂着40余块匾额就反映了武威地区重视教育、鼓励子弟积极进取的学风文风。

这些匾额是武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历史的直观反映,也是后世研究武威历史文化重要的实例。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枢”匾,到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时间跨度超过240年。

这里的每一块匾额都独具特色,每一块匾都是诗书、绘画、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 其数量之多、书法之精、内涵之深、雕刻之美,并与古朴庄严的建筑融为一体,是我在国内其他文庙不曾见过的壮观,有震撼之感。

举目可见,“化峻天枢”匾、“万世文宗”匾、“德盛化神”匾、“天下文明”匾、“天象文人”匾、“书城不夜”匾等。其中,有一块出自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的“文昌帝君赞”匾十分特别,在全国匾额中也较为罕见,此匾全文246字。

这些匾额中,有赞扬文昌帝君的、有讴歌文昌招贤纳才的、有赞扬武威地区繁盛文风和人文精神的,也有记事型匾额等。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书城不夜”匾和“天下文明”匾,简简单单的八个字,

强烈而热烈的直叙出武威的繁盛文风和人文精神,这让我看到了武威人的文化底气。

个人认为,这座古老的文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确实有别与其他文庙,其“特别之处”还不止我所提及到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e60d79a7fe4dc4e2423c697acb1fd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