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更是教材的生命线。教材作为思想科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载体。古往今来,中西各国的教材,无不带有各自鲜明的文化主体性。正所谓,见一国之教材,可见一国之文化。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教材,不是照搬照抄的,就是舶来品。新时代加强教材建设,必然要求增强教材的文化主体性,这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应有之义。
增强教材的文化主体性,根本的就是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就是要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百年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两个结合”深入阐述,为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增强教材的文化主体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要加强政治把关,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彻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政治上把握不对、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决。简单贴政治标签,不顾教材体系完整、逻辑完备,断章取义塞入政治内容,搞得不伦不类的教材,也要不得。”
要立足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充分、系统、全面反映我们的文化历史和文化成就,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全面融入教材建设之中,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增强教材的文化主体性,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人。
作者:潘信林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中心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e4310921b4535a21f9645b965ef2b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