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24节气】大寒至 春可期

2024-01-20     竹莺说事

原标题:【文物与24节气】大寒至 春可期

明崇祯青花官上加官图花觚。

刘茵 刘莉莉

时至大寒,北风如剑,万物披霜。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虽冷,却也酝酿着来年的春意。在古代,古人如何记录大寒景象呢?今日大寒,让我们走进天津博物馆,从文物中感受大寒的文化习俗。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此时,春意萌动,鸡禽提前感知春日阳气,开始孵化小鸡;鹰隼开始盘旋空中,寻找食物补充能量,抵御严寒以待春归;冰虽结实,然而坚冰深处春水生,冻到极点后便开始走向消融。

古人认为“鸡”与“吉”谐音,代表吉祥之意,所以“鸡”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天博馆藏齐白石的《雏鸡图》轴中,画家巧妙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和相互渲染,在一团墨色中,运用水痕表现出雏鸡的身体、翅膀,既避免了墨色层次不清,又把雏鸡身上绒毛质感表现出来,10只小鸡神情动态各有不同,虽然构图简单,但其味隽永,画幅营造出明快稚拙的意趣和生机勃勃的田园气息。

明清宫廷艺术中“鸡”的题材也相当多。天博馆藏明崇祯青花官上加官图花觚,敞口作喇叭状,筒式腹,腹中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平底无釉露胎。沿下及腹部下方分别暗刻花纹一周,腹部上方及近足处暗刻弦纹两道。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共三层图案,上层主题图案绘公鸡、鸡冠花、青竹、洞石等,公鸡与鸡冠花有谐音“官上加官”寓意,中下二层绘折枝花纹。天博器物研究部副主任李君说:“此觚制作精美,青花发色艳丽,绘制浓淡有致,寓意吉祥,风格生动清新,为崇祯时期青花精品。”

鹰,常被视为英雄的象征,历代丹青妙手更是画鹰喻鹰以高瞻远瞩、坚强刚毅及勇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天博馆藏齐白石的《松鹰图》轴,以“顶天立地”式构图,绘一雄鹰傲然挺立苍松之上,目光如炬,雄视远方。翎羽层次分明,质感蓬松,鹰爪状如曲铁,雄强有力。松干笔墨苍润,遒劲老辣,松针细劲挺秀,繁而不乱。

大寒二候花信风是兰花。兰花自古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兰花平凡清香,朴素的外表下却孕育内心的芬芳,《孔子家语》中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名言,文人讲究的修身立德与兰花的高洁质朴不谋而合。天博馆藏清代罗聘的《兰竹石图》轴,纸本墨笔绘兰、石、竹,全图以淡墨写出的两块巨石为中心,石正面留白,石侧皴笔迅急,将石头巨大的体量、坚硬的质感表现出来。石周用浓墨绘兰、竹,用笔有力,两种叶错杂而生,繁密不乱。淡墨画兰花,或绽放石上,或隐现丛兰之中,墨色浓淡运用自如,营造出分明的层次感。

文化学者王来华说:“大寒一到,既提示上一年二十四节气行将结束,也提示新一年的节气轮回马上开始。过了大寒就是立春,寒与暖意相接,不免冷中怀春,这是指春是生在人们心里头的。大寒一到,春节也就不远,百姓开始忙着准备年货。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围绕着迎春和过年,有很多重要民俗。腊味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名气也大,农历十二月称‘腊月’,‘腊’是肉类食物的一种调制法。大寒节气北方云量少且干燥,并时有季候风吹来,适合腊味制作。在天津,人们也会提前准备腊味,留作大年三十酒桌上的美味。此外,冬季进补,到大寒时还要继续努一把力。除了肉食,为逐渐适应春季生发的特点,老人会让子女多吃白菜、萝卜等味甘蔬菜,这也叫荤素搭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de97b667f8687b5cd9d68dc249bf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