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德尼罗,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他和另外一个叫做阿尔·帕西诺的老头一起叱咤了美国黑帮电影近半个世纪,成为了最具有标志性的黑帮电影人物。但实际上罗伯特·德尼罗对喜剧电影更是情有独钟,出道初期的《婚礼聚会》和《帅气逃兵》等都是以喜剧表演为主,后来的《午夜狂奔》、《老大靠边闪》和《拜见岳父大人》等经典的喜剧电影也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表演生涯。只不过无奈他在黑帮电影里的气场和魅力更大,导致了人们忽略了他在喜剧方面的努力,比如1983年的《喜剧之王》就是一部最容易被人遗忘的电影。
“喜剧之王”与“王的喜剧”
人们印象中有两部《喜剧之王》,一部属于1983年的罗伯特·德尼罗;一部属于1999年的周星驰。两部电影片名一模一样,但性质却完全不同,星爷的《喜剧之王》是在无厘头的搞笑风格下融入了自己早期的生活经历,讲述一个努力勤奋永不放弃的演员的故事,电影励志中充满了欢笑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剧;而罗伯特·德尼罗的《喜剧之王》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讲述一个无名的脱口秀演员,通过极端的方式成为了新的喜剧大师,电影里的搞笑成分并不是那么的丰富,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质疑和批判,电影最大的亮点是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如果说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是一部喜剧电影里的王者,那么罗伯特·德尼罗的《喜剧之王》就是一位王者在表演喜剧:他用自己精湛的演技把一个极其尴尬的人物和一个无比荒诞的故事演成了经典。
荒诞故事背后的荒诞社会
《喜剧之王》里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是一位痴迷于脱口秀表演的小人物鲁伯特·普帕金,他坚信自己是最好的脱口秀演员,却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来施展才华,于是无奈之下绑架了当时最著名的脱口秀演员杰瑞,借此换来了一段脱口秀的表演,结果反响非凡成为了新一代的喜剧之王。
这是一个偏离里社会现实略显荒诞的故事,先不说鲁伯特·普帕金绑架杰瑞来换取表演机会是否在现实中可行,即使是鲁伯特·普帕金靠着自认为的天赋在脱口秀上一举成名的经历现实中也是少之又少,但电影却强行的让这些故事发生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因为电影里的荒诞更能反映现实社会的扭曲。电影中鲁伯特·普帕金对着杰瑞说了一句“我会用50倍的努力来比你出名50倍”,这是电影带给我们的一个思考:普通人的努力和聚光灯下明星的努力价值是否是一样的,即使是在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美国,为什么天赋极高的鲁伯特·普帕金也要铤而走险的靠犯罪才能真正引起别人的注意。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向来不满这种靠媒体渲染而塑造起来的浮夸世界,《喜剧之王》是他对这种现状的第二次讽刺,而第一次则是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
尴尬人物背后不尴尬的演技
尴尬的人物如何演活才是最考验演技的,鲁伯特·普帕金是一个非常矛盾又略显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他有异于常人的才华与自信,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偏激疯狂的激进分子,成名前他是怪胎,成名后他是天才。
对于这样一个难以把握的角色,罗伯特·德尼罗却显得毫无压力信手拈来把他演成了经典。罗伯特·德尼罗选择了一种“目中无人”的表演方式,屏蔽戏里戏外所有人对鲁伯特·普帕金这个角色的看法,只专注于鲁伯特·普帕金热爱表演这一件事上,不管外界怎么看待他,在追求自己表演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他,一路向前就是化解尴尬的最好方式,所以尽管鲁伯特·普帕金的行为疯狂得不可理喻,但因为他疯狂的背后有着确切奋斗目标,所以这个角色立刻显得生动和容易接受了起来。电影里的罗伯特·德尼罗没有了以往电影里高高在上的身份与气场,用“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精神来专注于角色的“疯”与“痴”,鲁伯特·普帕金的洋洋自得和欣喜若狂被罗伯特·德尼罗拿捏的游刃有余。
为什么是《喜剧之王》?
为什么“喜剧”总喜欢冠以“王”的称号?我们不是曾见过“警匪之王”“黑帮之王”或者“爱情之王”,难道只是因为喜剧相对的轻松和诙谐吗?其实不然,每一个成功喜剧的背后都蕴含着某种潜在的力量,星爷以《喜剧之王》自诩,只是想表达的是对自己过去的坚持与努力的一种肯定,但罗伯特·德尼罗的《喜剧之王》更是讽刺社会媒体的无理取闹。如果喜剧单纯的只是为了让人笑,但谁都可以成为“喜剧之王”。喜剧真正的灵魂不在意搞笑的情节或者台词,而在于表演的人。所有星爷的《喜剧之王》也好,罗伯特·德尼罗的《喜剧之王》也好,与其说他们的电影是“喜剧之王”,倒不如说是“王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