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天道》,失眠一整夜,想起过去种种,只觉得自己愚蠢又天真。一方面抱着对未来生活的极大幻想,另一方面却常常连一个普通人的本分都没有做好,曾经种种,皆是痴人说梦。
王庙村的村民问丁元英:“咱农村啥条件,人家城里啥条件,不管是从人才,设备,资金,等等各方面,咋能跟人家城里比呢?”
丁元英的回答十分经典:“王庙村有一样东西,有剩余劳动力,(且)不怕吃苦受累。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之间就是生存空间。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大。”
如果是反过来,生存空间当然就比别人小了。别说实现远大梦想了,久而久之,恐怕连作为普通人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此话一出,我感到后背阵阵发冷。
看似平淡的生活,实则一步一个坑,没掉下去只是运气好。可如果一直懵懵懂懂,不觉悟,不反思,不警醒,总有一个躲不过去的大坑在后面等着,掉下去是必然的,能不能爬起来就另说了。
生活中多的是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者,是天才却怀才不遇者,是受过教育而没有饭碗的人,有顺遂了大半生遇到了一个坎儿就过不去的人;亦或是生在底层,终于遇到了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却失之交臂的人。
自问,冥冥之中,我又错过了多少机会而后知后觉?又有多少次,我半途而废却反倒怨天尤人?想起来又是一身冷汗。
不管内心如何震动,能在25岁看完《天道》并有所启发,我是暗自庆幸的。但如果懂得了道理,却又不能知行合一,那就只能认命了。
剧中,丁元英提出了“文化属性”的概念,尤其值得深思。他说,“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两者如何定义?“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得道的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里称为秘笈;弱势文化因为易学、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种。”
听起来有点高深。
我举一些例子,可能比较肤浅和俗气,但便于理解。就像大部分人只会痛恨自己不是富二代,而不是立志当一个富一代;大部分女人幻想霸道总裁爱上我,而不是做好分内的工作;大部分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成龙成凤,而不是自己再努力拼一把;许多人秉持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皇恩的信念,可就是不靠自己。这些都算是“弱势文化(期待救主的文化)”的现实案例。与之相反的强势文化,则是自立、自强、自信,去觉悟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弱者思维里浸淫得太深、太久,眼界、格局、认知,已长成沉重的枷锁,可能砸碎了骨头还连着筋,不脱几层皮,底色是不会变的。
当然,我并不奢求成为像丁元英那样的神魔,也做不到芮小丹那样的至纯至善,可能就连肖亚文的精明干练也望尘莫及。那么,我成为谁呢?至少在剧中,我并没有找到对应的角色。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个有点小用的人,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情调,谋一点衣食无忧的小财,与爱人相互扶持,于芸芸众生之中,过一点小日子罢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被动的姿态,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却十分需要不做什么。不贪心,不急躁,不骄傲,不东张西望,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赚认知以外的钱。比起进攻,更需要坚守。守住初心,守住基本盘,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坚持就是运气。
《天道》是部好片子,二十年前的观点如今看来依然犀利、精准,给人当头棒喝,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更加值得一读,尤其对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思维训练。
网上针对这部剧有诸多分析和讨论,作为衍生读物都值得一看。但有一点,无论是把这部剧奉为神剧,还是踩为神棍,都有失偏颇且没有意义。比起有漏洞的文学作品,追求一个所谓颠扑不破的真理才更加可疑。
我和男朋友讨论剧里的一些观点,他说,这不是社会学、经济学里的基本逻辑吗?话是没错,但我可能不会去读社会学、经济学的大部头,而被一个生动的故事吸引,在特定的情境下,愿意去思考相关的问题。这不正是文艺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可千万不要以表象来判断本质,着了相了。
换句话说,光是此剧中丁元英的扮演者王志文的演技,就是一次非常享受的艺术鉴赏了。
二十年的电视剧的立意和思辨能达到如此高度,实在令人惊叹,转头想,又好像是对当下的一记响亮的耳光,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