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教他善良、懂规矩,这个“别人家孩子”终被父母逼成了抑郁症

2023-11-16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从小教他善良、懂规矩,这个“别人家孩子”终被父母逼成了抑郁症

咨询室来了一位17岁的少年,是他父亲带他前来。从踏进咨询室到他们离开,少年一直低着头,沉默不语。

心理咨询如果患者没有意愿,一切将无从开始。

后来他的父亲自己一个人过来,诉说了他的苦恼,希望自己先自行排解。

他跟孩子之间的故事,其实并不是个例。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父母,不断给孩子立规矩,一味教孩子善良,还用“善”和“爱”为孩子建立起一层厚厚的保护壳,让孩子生活在脱离现实的理想状态。当孩子不得已跟社会有所接触,认知和实际的严重脱节,终于让孩子成了“孤家寡人”,孩子交不上朋友,变得孤独,最后还心灵撕裂,成了心理疾病患者。

这位父亲是一个单位的审计人员,工作非常认真缜密,他的妻子是一名人民教师,为人卑微低调。他俩都思想传统,言行严谨。

他们是38岁那年才有孩子,面对迟来的孩子,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家里终于有了新的生命,担忧的是他们已年近不惑,精力不如从前,怕教育不好孩子。于是,他们设定了严格的分工。

丈夫以审计人员的目光为孩子的成长拟定不同年龄段应该遵守的规矩,包括要求孩子听话,不顶撞父母;要求孩子在客人来访时如何打招呼,如何跟人对话等。

妻子则负责落实,并把善良、孝道等理念灌输给孩子,同时为了防止孩子被他人教唆,被外界诱惑,夫妻安排好工作,保证每时每刻至少有一个人守护在孩子身边。

孩子从出生到小学毕业,被他们守护得很好,长成了一个懂礼貌、有规矩,听话、乖巧,又学习成绩很好的"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上初中后,因为学校跟家的距离相对较远,他们抽不出时间进行多趟接送,无可奈何让孩子在学校吃中午餐。也就因为这样的变化,孩子的性格变了,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寡言。刚开始问他,孩子还会抱怨这个同学不礼貌,那个同学不讲道理,好多同学不讲卫生,说大家都笑话他,甚至个别同学骂他、打他等。

他们总是引导孩子,要求孩子尽量站高一个层次去理解、包容同学,尽量避开那些不讲理的同学,不去招惹他们。

孩子默默听着,后来不再说,也不再抱怨了,放学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再到后来,孩子一回到家,就要用洗手液不停的洗手,而且一洗就近10分钟,不管怎么劝都劝不住。写作业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反反复复,经常写到下半夜。

问他原因,他只是说:“写不好,所以要重写。”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一再下滑。

跨上初三,孩子再也不肯上学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真真切切意识到:孩子生病了,精神生病了。

确实,孩子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只能休学在家。

然而他们想不通,自己明明很用心教育,孩子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其实,不是美的教育,爱的呵护,就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任何人都无法生活在真空中,都得面对社会,面对众人。教育孩子,应该立规矩,应该让孩子懂得真善美,但绝不是规矩越多越好;给孩子呈现的世界也不是越美好孩子就越快乐、越健康;对孩子的保护更应该适可而止。

首先,规矩太多,会束缚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寸步难行,融入不了群体。

千人有千张面孔,各有各的生活模式。有人优雅,有人粗鲁;有人热情,有人冷漠;有人急躁,有人慢性子;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还真没有绝对的对错。

教育孩子,可以给孩子划几根红线,告诉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则,但千万不要给孩子说太多的“不行”、“不允许”,给孩子灌输太多的“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按自己的认知强势规范孩子的行为。

认识一位有洁癖的母亲,对孩子的卫生要求非常严苛,孩子也慢慢有了洁癖,读高中时因为住校,跟同宿舍的同学无法相处,闹到最后在学校无法立足不得不转学。

考进大学后,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母亲不得已在校外租房子让孩子独住。更让人烦心的是,孩子后来得了强迫症,思维和行为都出现病态表现。

孩子未来的路还那么长,母亲的教育却让这个孩子举步维艰。

其次,没有底线的善良,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乃至患上心理疾病。

见过一个抑郁症的孩子,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忍”。

在他母亲的认知里,只有忍,才能活得安宁。但这个孩子,因为长时间的忍,忍出了抑郁症。

他被恐吓、被霸凌,都不敢说,不敢反抗,甚至连逃都不敢,只是一个人默默忍,偷偷哭……

有一句话叫:善良也要带点锋芒。确实,善良并非是当老好人,更不是一味的退让和软弱可欺。

孩子很乖,很听话,往往不是什么好事。家长一旦把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孩子的一生注定失去快乐,会活得非常艰辛。

最后,对孩子过分保护,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在婴幼儿及小学阶段,家长的到位保护,或许从表面上看,孩子获得了许多的爱,生活得很幸福。但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将会碰到更多更大的问题。

学校虽然单纯,但也是社会的缩影。孩子身上保留的原生家庭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会在孩子们的相处中表现出来,任何孩子都回避不了。

如果家长在孩子前期的家庭教育中,用尽全力对孩子进行隔离保护,给孩子构设单一的自以为是的美好假象,那么当孩子接触到复杂多样的现实,会大受打击,难以接受,无法接纳和融入。孩子可能会受伤,甚至走向崩溃,再也长不成家长期待的样子。家长也同样无可避免要面临打击和挫伤,就如咨询室那位父亲…

但愿家长们能有所感悟!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