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往事越千年,不利舟楫军事,旧镇迁汤口;而今又十载,为出高峡平湖,新城立双江。2000多年来,云阳三迁县址,与长江接下来了不解之缘,从1700年前秦庄襄王置县朐忍(今青龙街道复兴社区、建民村)到1999年三峡移民搬迁到双江,云阳县城皆临江而座,与江为邻。
云阳,有古老的农耕文明
2003年春夏之交,云阳大地坪遗址出土了几块古老的陶片,它们粗陋破碎,毫不起眼。这几块四五千年前的厚胎陶残片,原本属于原始陶壶或陶罐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沉睡中,这些陶壶、陶罐失去了它们大部分的躯体,仅残存下这些小块,在化为尘土之前被考古人员的手铲小心翼翼地挖掘出来,成为考古大发现。
引发轰动的不是残陶本身,而是附着于残陶之上的几粒水稻。
大地坪遗址在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龙安村10组,长江右岸(南岸)第二级阶地上。该遗址距盘石场镇约2千米,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2002年,株洲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2003年3月—5月,株洲市博物馆会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确认大地坪遗址为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遗址。
这几块不起眼的残陶片就是在第二次发掘中被发现的。它并不是这次发掘的重点,却成为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成果。在整理发掘遗物时,考古人员发现这几块普普通通的残陶片上粘附着一些神秘的物质,经确认,这些神秘物质就是史前水稻!
专业检测表明,这些古老的栽培水稻与现代水稻的外形有明显不同,其中1粒古稻类似现代粳(jīnɡ)稻和籼(xiān)稻的过渡,1粒类似野生稻,1粒类似现代籼稻,另外3粒与现代粳稻比较接近。专业人士认为,这3粒类似现代粳稻的稻粒,其粒长均小于现代粳稻,属于现代已基本不再种植的小粒稻。
检测结果一锤定音:云阳大地坪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不属于野生稻,而是人工培育水稻。发现这些稻粒的大地坪遗址C区第12探方第3文化层属51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说明至迟在5100年前,三峡西区的云阳大地坪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
三峡史资深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华称,云阳大地坪遗址史前水稻遗存的发现,为三峡西区史前稻作农业提供了关键性的物证,推翻了三峡西区史前无稻作农业的断言,打破了三峡西区封闭落后的刻板印象,证明远在5100年前这里就有了先进的稻作农业。
因为有5000多年前云阳人就开始种植水稻,并且产量丰富,才有风靡三峡的名酒“曲米春”。有了酒,杜甫才能够“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李远也可以“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苏轼写下了“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黄庭坚才有了“诗比淮南似小山,酒名曲米出云安”;范成大留下了“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王十朋亦曾吟咏“云安曲米瓶双玉,聊助诗人作小醺”;邓深更是“名自云安已久传,未尝先觉口流涎。”
有了酒,才有了樊哙纵酒猎白兔,扶嘉凿井流白玉;有了酒,便有了故事。
云阳,有最早的河长日志
大江所至,先民乐居。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千百年来,因江而生,因江而兴的云阳人始终敬畏自然,敬畏生态,敬畏长江。在云阳博物馆陈列着一篇全国最早的河长日志“关塘碑”。
“之所以把关塘碑叫做最早的河长日志,是因为碑身上所刻写的‘禁正塘水,不准污秽’八个大字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官方发布的保护长江的文字记录。”云阳县文管所相关专家说。
关塘碑原摹刻于长江与澎溪河(小江)两江交汇之处的双江镇(现双江街道双井寨苦草沱取水点)关塘井旁边一块巨石上,是清朝道光年间官方发布的保护水源的警示令,告诫人们保护长江水源,确保倒灌井水的饮用安全。
“关塘井是我们双江居民利用长江水渗透的饮用水源,在清朝道光十九年的时候,人们在此摹刻告示,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污染水资源,要保护水资源 ,这个对我们研究保护长江水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饮水必清源,源头须保护。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污染长江难免自食其果。关塘碑的内容,从摹刻在巨石上,到深刻在人们心里,再到体现于行动中,代代相传的环保意识与生态自觉,虽经岁月冲刷,仍旧清晰可见。
云阳,有最美的环湖绿道
一江四河,分畴化野,从石笋河顺流而下,两岸青山逶迤,一库碧水绕城,城市伴水而生,护江自是本分。
阔步新时代,云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矢志创新的实干担当,扛起上游责任,担起上游使命,做好生态加减乘法,建设云阳两江四岸33公里环湖绿道这一城市名片,“一道两江”呈现出“七彩生活”。
蓝天碧波中,成群白鹭齐飞,蹁跹起舞,如诗如画的风景,吸引市民游客前往白鹭公园。这座公园也是33公里环湖绿道打造的景观之一,主体位于陈家溪半岛,这里原本荒废已久,杂草丛生,紧邻城市却人迹罕至,唯有200多只白鹭栖息于此。
“为了保护白鹭栖息地,我们打造了开放式公园,定期撒鱼苗,新建观鹭台、悦湖湾栈道、夏季广场等活动平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阳县环湖绿道建设指挥部副主任何丹说。
“原来这边都是荒山荒坡,垃圾满地,没有人愿意来,现在确实太安逸了!”改变市民看法的,不只是白鹭公园。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城市公园,在环湖绿道上共有8个,每个主题公园又有不同的景观节点,再通过一条全程贯通的自行车道和步道串联起来。
2021年9月28日,云阳33公里绿道全线贯通,并接受市民和游客的检验。七年间,从江岸“伤疤”到城市名片,环湖绿道的建设过程,也是云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未来,云阳将坚定不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厚植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优势,充分激活长江云阳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云阳县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邓庭庭
责编:刘太兴
终审:钟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