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的污点,虽然不光彩,可还是记载在史书里,却有美化的痕迹。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后宫与妃子有染。这类事情在前朝大隋发生过,不用李世民出手,李渊就会整治李建成和李元吉。
而这却成了李世民“出师有名”的棋子,第二天,玄武门之变爆发,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
论战功,李世民是当朝第一人,然而李渊却不扶正李世民。按照嫡长子制,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窦皇后所生,他们都有资格继承帝位,然而前提是,年长的那位得先走。
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李世民设立独立部门,相当于一个小朝廷。然而在地位上,太子李建成却压过了李世民一头。或许李渊想要通过这两股势力,起到一个制衡的作用,但是有了矛盾,在争权夺位 面前,至亲血脉也得绕路。
玄武门之变是早晚会发生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颇有不满,他见到李世民的第一句话,便是:“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是一个典故,曾母误听曾参杀人而逃走。一开始,曾母对儿子的秉性抱着十分的信任,然而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传出谣言,曾母反倒怀疑起儿子来,最后更是离家出走,免遭连坐。
李渊虽然没有逃走,可是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只等父子之间的间隙难填,终有一天会爆发。
正是如此,李世民彻底断了李渊的念想,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李元吉的5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十个侄子,统统杀害。
这十个侄子都是王爷,年岁最长的不过弱冠,最低的还是襁褓,李世民杀伐果断,痛下杀手,不过是为了那尊皇位。
果然,在三天后,李渊就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所以,李世民杀光所有侄子的第一个真相,便是李渊的态度:只要嫡子还在,嫡孙也有继位的机会,李渊摇摆不定,彻底断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
然而第二个真相,便是消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
李建成是太子,李元吉是王爷,自从李渊打算逐鹿中原,他们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河北,李建成有大多数拥护者。
只要他们的子嗣还在世上,那么昔日的旧势力,将会选择拥护,为主尽忠,一旦发展壮大,将会是棘手的问题。
而十个侄子殒命后,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玄武门之后,二李府内有100多个忠心志士,他们人心惶惶,担心屠刀会落在自己的头上。李世民的想法,想要一了百了,彻底根治,然而尉迟敬德说了这么一句话:
“假如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
简单来说,就是转移了矛盾,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元凶,其他人无罪。那些曾经献计献策谋害李世民的人,自然就心安理得,有了活命的喘息机会。
而且,这100多人活下来,还可以给李建成的河北势力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只要投诚,倒戈阵营,照样吃香的喝辣的。
第三个真相,便是安抚将士。
李世民的手下有一支天策军,是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主力,他们在日后,成为李世民治天下的左膀右臂。
假设留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们,他们若是长大,知道了真相,细细调查,挖出了当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将士们,难免会一一报复。
杀父之仇,举家蒙难,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生命难承受之重。
李世民对待侄子们的态度,正如对待有功将士们的态度。李世民一声令下,免去了将士们的后顾之忧。假若留着,尉迟敬德首当其冲,他可是射杀了李元吉的人!
不过李世民的做法总会出人意料,一是赦免了李建成的党羽们,二是留下了所有的侄女。
但在李世民的算盘里,留下了所有侄女也有作用。
首先,李世民不用担心侄女们会报复。自从汉武帝以来,公主的地位就在下降。汉武帝之前,仍有母系社会的遗风,比如吕后、窦太主、平阳长公主等人,都是权倾朝野的人物,所以汉武帝刻意打压,到了唐朝,公主们想要染指朝野,便是痴心妄想。
其次,李世民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容大度。在历朝历代中的“造反案”中,就有处死男丁,留下女眷的先例。并且,这些女眷没有了父辈的庇护,掀不起多大的浪花。李世民想要当明主,宽容是必修课,没必要赶尽杀绝。
最后,便是侄女们的用处了:和亲。
唐制有规定,皇太子之女封郡主,从一品,诸王之女封郡主,正二品。而想要笼络贵族集团和权贵名臣,最好的办法便是结成亲家。
李建成的第二个女儿李婉顺,封为闻喜县主,降格出嫁给刘应道。县主嫁人,若论门当户对,对方必须是正七品上。然而刘应道当时是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
闻喜县主下嫁,笼络了刘家。刘应道出身陇西贵族,他的父亲刘林甫,曾跟着李渊南征北战。
玄武门之变时,李婉顺才5岁,可她的才华惊世,连刘应道也比不上。她在平日的为人处世中,谨慎,特别谨慎,这是她的父亲李建成留下的影响,一辈子生活在梦魇之下。
或许,这是李世民留下这些侄女的第四个用处,警告那些想要谋反的人们,一旦失败,你们的儿女日后将要度过的,便是这种如履薄冰、颤颤惊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