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关于育儿、人生的建议合集

2019-08-23   沐智健康生活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关于育儿、人生的建议合集,非常有道理!

1、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与依赖(0~12岁),正是在最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地照看与哺育,才使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为!

因为,即使是亲生的父母,如果没有守在孩子的身边日复一日地付出抚养艰辛,没有让孩子形成对你的声音、相貌和气味的记忆,没有形成那种无法言说的对你的依恋,你也就失去了对他的那种真正的、永久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

所以,凡是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与孩子的关系陌生得如路人般的父母,一定是有这样的生活背景。

这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即独立、逆反、自我意识增强的成长期),父母就会难以对他进行管教和控制。这时,父母再弥补亲情的话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这成倍付出意味着:弥补的是你欠下的多年“亲情”,而不是钱!陪伴在逆反的孩子身边,用你真心的爱去陪伴他、感化他,帮他找回家的感觉、亲情的感觉,这是你的唯一明智、有效的选择。其他的任何打算都是不见成效的无用功。

由此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的成长有关键期(0~12岁),这是你们付出辛苦、并由此获得教育孩子的资本或证书的时期,这份资本和证书不是用金钱换取的,只能亲力亲为!

2、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生物体”,即刚出生的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地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尽管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 园、小学、中学、大学……

然而,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 的家庭。

每个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都会有一个值得依恋的家庭或成长环境。相反,家庭不健全、父母不和谐,或家庭出现裂痕时,受害最深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赖父母与家庭的儿童!

3、生命的早期不仅仅是智力的开发与培养,更重要的是体力的培 养!体力培养不同于智力的培养,因为体力的培养必然伴随着意志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许多家长忽视了!所以现在许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与智力不般配。

建议在孩子幼年时一定要让其参加某些体力训练,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培养意志力应从体力训练开始。

4、人的生命不是独立的,人在早年的无能与无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必要的。

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学会示弱,要让年幼的孩子分担家中部分责任,分担家庭中的部分任务。

凡包办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个自私并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学校的学生也要付出,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义务地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使其懂得这个社会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会!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撑的道理。

5、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教育,对于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满着压力并使其备尝失败感。

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一定有在社会某位置上的价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辨别每一个学生的才智。

帮助孩子发掘其特有的才能,让其才能显露出来并 不断超越自己,让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与骄傲!由此,活着才有意义,生命才会创造!

6、为什么不能轻易地让生命夭折?因为生命是情意的牵连,从出生起妈妈每天的辛苦就是盼着你一天一个变化: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后来的学业有成。

小时候,你对妈妈充满了依恋、期待之情,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妈妈对你也充满了过去你所拥有的依恋、期待之情。生命在于源源不断,生命更在于一种报恩与情意的美……

7、爱情就像泡茶一样,开始一两次很浓,接着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淡到最后都忘了对那个人有过那种感觉了。

8、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

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就是让他有痛哭一番的经历……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9、如今的金钱社会,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钱请人带孩子;孩子长大了,出现叛逆、早恋、厌学、网瘾、打群架、夜不归宿、在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等问题,还是想花钱请人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些不愿花时间、精力教育孩子的父母,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人的成长不仅仅是钱堆出来的;人的心理成长更不是钱能换来的。在人的成长中,亲情比金钱、比权力要基础得多、重要得多。

10、人生幸福很简单,物质富足不如情意浓浓,温度不如温馨,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父母之爱!

情比钱重要,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心理阳光比分数、成绩更重要!孩子的物质生活要人关怀,孩子的精神生活更要人关怀。

11、人从3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向,即不自觉地向身边的大人模仿,将他看到的各种大人的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比如:照顾小娃 娃、模拟大人说话口气等。这时,他的行为模仿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迹,深刻而难以磨灭。

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父母(或其他亲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

这种最初的印迹往往会伴随人的终生。

所以,从一个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从一个人的修养就可看出他的家庭背景!

12、若见奇景,必历经辛苦攀登顶峰;若不愿辛苦,观赏门前之景色,有何不可?量力而行,各有收获!境由心造,事在人为。生命比非生命就是绚丽多彩!人生、大自然,皆如此!

13、一个人,如果在他最弱小的时候从未被人善待过,我们如何指望他长大之后善待这个社会?善待他人?

因为这种“自生自灭”长大的人做事往往是不按常规行事的, 他们没有生活的“资本”,没有自尊,从而也就没有心的约束。他们不会接受并尊重现有社会的规则,他们只会自行其是,不择手段!最终可能伤害的人却是社会中 的任何人——只要被他撞上!

这就是父母、家庭失职对孩子、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既害了孩子、家人,也害了一些无辜的人。所以,不能小看了父母、家庭的作用,要想孩子幸福安康,首先父母得负起自己的职责。

14、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15、生活也像莫测的天气,急风暴雨后才会有绚丽多彩的彩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磨难之后才会使生命更有力量!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与奇迹……

16、恋爱爱的是一类人,结婚是嫁给一个人。比如进商店买衣服,你看见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是你逛逛其他的,也许更喜欢第二件。

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不要着急,你就慢慢的去品味。其实社会中有很多很优秀的人,或者说符合你条件的人。所以很多人结婚了想离婚离不成,你干嘛要一棵树上吊死呢?

17、性别文化,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什么样的男性是一个好的男性?什么样的女性是一个好的女性?初中阶段,爸爸妈妈要和自己的孩子去聊(如果是女孩儿,妈妈聊;如果是男孩,爸爸聊),妈妈和女儿聊我当初是怎么看上你爸爸的,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爸爸缺点是什么,但是他优点是什么?青春期开始阶段,让孩子了解男人女人是什么,哪些品质是最重要的。

18、出现早恋,不要僵持,不要目光对峙,不要把关系闹僵了。最传统的一种方式文字交流。因为这个时候写下一封情意绵绵的信会非常有效。

第一,祝贺孩子你长大了,我很高兴我的孩子有人爱;

第二,在生活当中,人要经历几个阶段,你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了,这个阶段虽然很快乐很幸福,但是也充满着危险,危险是......

第三,什么是恋爱,恋爱和结婚是什么关系。在日常中教育,比如一次开车走在街上,看见结婚的车队一溜奔驰,我女儿说,哎呀,俗不俗啊。

我说你错了,结婚啊就得这样,要让男人知道,结个婚啊半个家产不能再轻易的结婚。如果你轻易的就把自己给了他,什么要求都没有,就相当于商店的东西降价处理你爱拿哪个就拿走,你能把自己当降价处理吗?不能,所以你要有标准,要有要求,不能轻易的把自己给别人。

19、我们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他以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会面临着很多痛苦,需要让他有所体会。

当你自己经历了某种痛苦后,别人再有类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鸣,其实孩子也一样。要极早通过这种小小的痛苦让他学会去理解别人。

20、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我常讲: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气噎、哭 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再对他说“不”,他不会再简单地哭、不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他已经有了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家长哭着问我:“为什么那幺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

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其实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原则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22、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在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这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的亲人唠叨。

相反,孩子到了四五岁,见到熟人还不爱张嘴,不爱叫人,这往往是因为他在三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推断, 他在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的。

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人早年 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的人照看,或者父母忙于生计、工作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

不爱说话的人,有注意力稳定、内向等特点,这在某些科研领域 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人总是伴有缺陷,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亲近的。他们的内心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这对他们的社会性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父母在照顾孩子,表达爱的时候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

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父母照顾他,让他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 今后不需要理由爱父母、恋父母的缘由,也是他幸福、满足的源泉。

孩子的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爱的唠叨不仅使孩子听懂了语言,学会了语言,还会勾起他说话的欲望,使他喜欢说话,善于交往。

这是那些受雇于人的人无心、也无力达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亲的亲人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23、动物一出生就能够自我生存,而最高级的人,她在生命初期,和各种动物相比,恰恰是最笨的,笨到什么程度?

一个新生儿,把奶瓶放在他嘴边,他只会张嘴,但是他吃不到。

为什么?因为他的脖子没有力量,他不能向前去够;吃完后不把他立起来拍嗝,他还会吐出来。吃喝拉撒睡、温暖、打嗝,他没有一件事情自己能够完成。

我认为这是老天的一个设计,他让这个万能的什么都能干,太聪明的人,在生命的初期,以祈求的方式来祈求别人过来帮助,而这个过来的人就是你的恩人,她每次过来给你带来快乐,他的气味、声音、相貌,当你开始记住他的时候,你就开始出现依恋。

半岁左右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她知道抱他的这个人是不是他要的,发现不是他要的,就要闹。这就是情感的开始,人与人控制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人为什么毫无人性,一句话:生命初期的抚养上出了问题。如果在初期抚养上没有情感,这个人就会缺乏人性。

一个人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真正能拿住人的,就是情感,这个情感是养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设计。

(图文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