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军事著作指导中国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2019-12-30     人民出版社

抗战全面爆发后,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面对国土大片流失、面对敌强我弱的军事态势,胜利的曙光在哪里?中国抗战的前途在哪里?抗日救亡的路径又是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伴随着战争进程中的每一次胜败进退,始终萦绕在国人的耳畔。特别是徐州会战后,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尖锐。


随着徐州会战的失败,“速胜论”化为乌有,“亡国论”再一次抬头。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到处鼓吹“亡国论”,认为抗战是做着虚无时代的“任性牺牲”,国人又一次陷入对抗战的焦灼和迷茫中。

然而,在延安山沟沟里的毛泽东却敏锐地在“危中见机”,他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探索抗战的前途与命运,相继写成一批揭示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宏篇巨著。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废寝忘食地伏案9日,一气呵成写成了指导抗战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文章开篇,他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

在五万多字的论述中,他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阐述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等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拨开了长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解开了国人积压很久的疑惑,为中国人民描绘出了一幅抗战全景图。


《论持久战》是一部闪耀着无限智慧与思想光芒的军事著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很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这些论断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响亮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经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论持久战》在海外发行后,还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本,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

《论持久战》为指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最高的、最正确的战略指导。事实上,抗战这部大戏,正是按照毛泽东预设的进程在发展。“剧情”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的跌宕起伏,“剧终”以中国人民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圆满落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C7zW28BMH2_cNUger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