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山晋水:绿之魅、沁之源——魅力沁源

2019-07-26   良友周报

沁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区、安泽县、古县,西连灵石县、霍州市,北靠平遥县、介休市。

沁源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国“油松之乡”。2019年7月,荣获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沁源,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境内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降水量656.7毫米,是山西相对富水区。沁源县野生植物种类有百余科965种,全县道地中药材资源有653种,盛产连翘、黄芩、党参、柴胡等20多种中药材。

沁源境内有建于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6处和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头、花坡、芊林背、龙凤峡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

风景名胜

灵空山

灵空山地处沁源西北部灵空山镇,距县城约40公里。灵空山地居太岳山脉的极深处,林木郁郁葱葱,山花野草遍地。山中岩洞较多,险峰竞秀,幽静奇特。

201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审定,山西灵空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

九杆旗

灵空山令人称奇的还有巨松,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树身高至40余米。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主干之上后来又派生出九枝高插云天的茁壮新干,株株笔直挺拔。

“九杆旗”以其硕大的体魄,已成为整个华北地区的油松之王

沁源县灵空山以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喜欢观光旅游的人,沁源县以灵空山为中心创立了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而且每年夏天都要举办特别隆重的避暑节,热情欢迎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参与。经过多方面的维护,古老的灵空山重新获得了绽放美丽的生机。

圣寿寺

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

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除寺院之外,周围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 ,沟通南北 ,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王寨”。

圣寿寺古建筑群,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坡

花坡是山西省沁源县西北部居于绵山之巅的一个山坡,海拔1800米到2000米,因此具有高原气候特征。山顶呈馍头形,平缓无崖,林木稀少,遍地生长着矮矮的野草和豆科植物。

每年秋季,豆科花开,五颜六色,各具形态,密如栽种,故名“花坡”。秋高气爽之日登临游览,遍地花香,牛羊蹒跚,令人神气清爽,如入西北高原,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各种草花适时盛开,五颜六色,犹如花的海洋。相传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率军路过此地,见万紫千红,不禁随口说道:“好一个花坡!”花坡由此而得名。

沁源花坡是山西屈指可数的典型亚高山草甸之一,草甸类型可与五台山媲美。

沁河源头

沁河发源于沁源县,沁源县便是因此而得名。

沁河属黄河水系,为山西省境内八大河流之一,长度仅次于汾河,位列第二,在沁源县境内流程近百公里,流域面积2103平方公里。

查沁河之源出处有六,其主要水源出于河底村村后的二郎神沟。这里青崖壁立,峡谷涌翠,古松倒挂,兔跑狐走,风光十分优美。

沁河从源头发源后,顺着河沟湍湍东去,沿途与紫红河、马泉河、狼尾河、柏子河汇合后由小南川出县境,开始了它一泻而入黄河的千里流程。

芊林背

在沁源西部山区有人工栽植的两万九千余亩的芊树,被称为“芊林背”。这里,是一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清凉世界,是一处“鸟鸣山更幽”的清净之地,是一处“林茂草奇花艳丽”的天然氧吧。

芊林背景区位于韩洪乡鱼儿泉村西。这里与灵石交界,同七里峪景区接壤。由于海拔较高,山体多为露绵岩,形成了高山壑口。

传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路过,看到沟壑纵横,峰回路转,越走越窄,越行越艰,难望尽头,不禁垂首长叹:“吾军真不该行此路也!”后来,又爬行了一段山路后,突然眼前一亮,出现一片开阔地,群山尽收眼底,翠色呈现满目。李世民高兴地说:“真乃一个好地方也!”

从此以后,李世民带兵走过的这条沟,就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后悔沟”;那条山梁,被称为“伤心圪梁”;那个山坡,被称为“好地方”。现在,太岳林局在这里还设有一个林场,名字就叫“好地方林场”。

顺沟而行,但见洁白光滑的河卵石,布满了河谷;绿如翡翠的灌木丛,遮严了山坡;拔地而立的大峭壁,点缀了山峦。各种各样的山花,开得是千姿百态,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

龙凤峡大峡谷

沁源北部有一道名为龙凤峡的大峡谷,长达40里,直通介休龙凤村。考古工作者在峡中石洞曾找到古人使用的陶片,证明峡中有过古人类活动遗存。

峡谷中悬崖峭壁,争奇斗绝,古树瑶花,妙趣天成,风景美不胜收,引得无数驴友结团探险。该峡谷目前尚未开发,进入丰水期河水上涨,冲淹峡谷易发危险,并不建议独自前往。

菩提寺

菩提寺位于沁源县交口乡东南部的信义村,距乡政府约13公里。菩提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43平方米。正殿为两层建筑,一层为三间窑。中殿前有砖砌方塔1座,西耳殿旁有碑12通。

沁源县人民政府1981年公布该寺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菩提寺是世界三大菩提寺之一(印度、中国、日本各一),素有三大菩提寺之“中菩提”之称。

菩提寺始建于西魏,其后又分别在清康熙、乾隆、同治和民国年间,进行了四次大型增补修缮。抗日战争时期,菩提寺惨遭日寇破坏。近年来,依据原始史料对菩提寺进行了复建和修缮。

菩提寺所在的菩提山水秀山明,古树参天,云雾缭绕,碧波荡漾,鸟语花香;晨钟暮鼓,佛塔林立,经声缠绕,香火袅袅,游人如织。登高远眺“金龙街珠频回首,玉凤翩翩绕寺翔”,山环水抱,苍郁滴翠,美不胜收。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菩提寺传统的古庙会,据说这一天是无生圣母的生日。菩提寺古庙会已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

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日军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为山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介子推与沁源

介子推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人物。他那段忠君报国,淡薄名利的故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介子推葬于何处,目前有三种说法,各有依据。绵山介公岭的介子推墓;离石旌介村介子推墓;沁源伏贵村介子推墓。

绵山

绵山是跨沁源和介休的一座高山,沁源在东,介休在西。由于沁源与介休海拔高度的差异,绵山在沁源绵上、王陶以西向西望去,并不太高。而从介休东望,则巍峨耸立十分壮观。按一般常理,既然介子推与母亲隐居,当是可居住之处,不会是悬崖峭壁、人迹难至之所。因此,介子推当年隐居之所当在绵山东麓的山坡平缓之处,也即现沁源境内。

沁源的介子推墓位于绵山南麓,依山傍水。现存墓冢封土7米,墓丘周长80米,有后人碑记一铭。

沁源郭道镇绵上村

沁源的介子推墓的文字依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晋文公把介子推隐居地“绵上”封给了他。据考证,今沁源县郭道镇绵上村,就是《左传》所记“绵上”。

乾隆版《汾州府志》载:“今沁源县北八十里有绵上关、绵上城,即《后汉书》之绵上聚也。其他在绵山之南,汉时盖属介休县,后代割入沁源。说者谓介休南山盘踞深厚,是以求而弗获,若在万泉者周围仅十里,未必不获。”

《沁源县志》:“明洪武十年,沁源和绵上县合为沁源县。”

介子推的葬身之地,就在今沁源县境内的伏贵村。伏贵,伏贵即埋伏有贵人之义。绵上一带,也被封为绵上之田,所收租赋,全部用来维持介子推祠(即当地所称介神庙)的开支。晋文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名优特产

沁源食用菌

沁源境内植被完好、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全国食用菌生产最理想的地区之一。沁源县生产的“九旗王”牌香菇、杏鲍菇、白灵菇、灵芝等系列产品,2002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A级食品,国家技术监督协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确定为“中国市场放心健康食品”。

沁源又被誉为全国油松之乡,雨后山野中松树下长满了野生松蘑。松蘑炖肉(炒肉)的味道,至今是小编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也吃过许多各种的蘑菇,都无法超越沁源松蘑的地位。

沁源小米

沁源为古“沁州”所在地,所以沁源所产小米也被称为“沁州小米”。至今,沁源仍以谷物为特产,沁源小米熬的米汤粘稠金黄,是婴儿产妇的滋补佳品,养育了一代代的沁源人。

莜面栲栳栳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沁源县首屈一指的粗粮品种。它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莜麦脱壳碾粉即叫"莜面"。

往期精选:

老牛湾,黄河入晋第一弯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河曲­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

红枣之乡——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