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英雄一万二,五载灭波斯。快马任驰骋,兵锋扣亚西。吓杀波斯胆,暄我大汗威。振振武功竟,将军却不归。阿音扎鲁特,鲜血染征衣。”诗歌中的“阿音扎鲁特”就是指的“阿音扎鲁特战役”,在这次战争中,原本锐不可当的蒙古军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的惨败,从此结束了西征的道路。
这次战争的领兵大将是蒙古名将怯的不花(Ked-Buqa),他毫无疑问是一位英勇的战将,并且有着对蒙古军队异乎寻常的自信,但这一切却在埃及人面前遭遇了惨痛的滑铁卢。
从公元1252年起,怯的不花和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就率领蒙古军队迈开了西征的步伐,他们花了5年征服波斯,接着一路攻占巴格达、阿勒颇,让当时统治叙利亚的纳西尔不得不放弃大马士革,逃入埃及求援。
蒙古军此时战得正酣,准备趁热打铁继续征伐叙利亚,而此时战争的最大变故出现了: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病逝,兄弟之间开始了大汗之位的争夺战,而忽必烈急需帮手,只能让正在领兵的旭烈兀先行退回波斯。怯的不花失去了最大的助力,但他并未感到任何畏惧,反而认为“昔日的成吉思汗军队不可战胜”,选择继续斗争。
当时怯的不花除了攻占叙利亚以外,还和各十字军国家逐渐交恶,导致失去了这些国家军队的支持,埃及苏丹军队又在此时进军巴勒斯坦,可谓是腹背受敌。而怯的不花不仅不慌乱,还直接派出使者劝降忽秃斯,他认为曾经的战果摆在那里,埃及人一定会对蒙古铁骑感到惧怕。
但实际上忽秃斯根本不关心蒙古军队之前的辉煌战绩,二话不说直接将劝降的使者斩了,这一点上他和怯的不花倒是有几分相似。阿拉伯学者伊本·阿西尔就曾经分析过:“来自中亚的马穆鲁克人从不开玩笑......他们不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一样喜欢谈判,也不明白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何意,他们只是单纯崇拜武力到极点而已。”
事实证明忽秃斯赌对了,擅长骑射的蒙古军队并不是真的没有弱点,他们非常不擅长近战,而恰好马穆鲁克士兵的作战能力很全面,尤其擅长单兵格斗,当时怯的不花的战力又只剩下2万人,最终蒙古军队军心溃散,惨败在埃及军队的追击之下。
其实在军队呈现溃散之势时,蒙古士兵们曾劝怯的不花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被这位大将狠狠地拒绝了。拉施特的《史集》记载怯的不花在战争明显的颓势下独自冲进了敌军中拼杀,并且在牺牲前对忽秃斯嘲笑道:“我终身是旭烈兀汗之臣仆,不像你们是君主的谋杀者!”(马鲁穆克军事集团通常是谋杀前任来谋夺王位)最终怯的不花在英勇的反抗中被砍下了头颅,同时结束了蒙古铁骑战无不胜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