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在垓下丢弃十万楚军,只带800精骑突围?原因很现实

2021-10-06   解说知识历史

原标题:项羽为何在垓下丢弃十万楚军,只带800精骑突围?原因很现实

“赋诗咏起千载,力拔山鼎盖万世。风云狂涌几时起,四面楚歌终有逝。”

昔日的西楚霸王,纵使拥有绝世神功也改变不了楚国被灭的命运。

说起项羽,也许大家并不陌生,脑海里第一印象里就是他一生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曾经西楚的霸王,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战神,一生征战沙场无数,所向披靡,除了垓下战败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败绩可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后世对他最高的赞颂,但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项羽手持一副好牌却自己被打了个稀巴烂,只能将自己唾手可得的天下拱手送人。

一战可以灭暴秦,一战亦可以弃天下,

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最后一战中,明明手握十万精兵,还能与之

一背

水战,但不知为何却在垓下丢弃十万楚军,仅领着八百精骑突围,其中缘由让人琢磨不透,不免引人深思。

刚愎自用生性多疑

史料中记载,项羽从小出生官宦世家,其叔父手握重兵,家族在江东一代威望颇高,当属于名门望族,在那个时期,世家大族尤为看重文武双全之士。

但项羽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一门心思

扑在习武方面,所以从小时候就力大无穷,武力值方面令人啧啧称奇。成年后同样难逢敌手,力气大得能随便扛起一只鼎,可以说是英勇至极,无人匹敌。

不过这一切带来的不仅是一生的荣耀,还为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埋下了祸源。

生于乱世,称霸一方,谋略胆识方面必须高人一筹,这是最必不可少的条件。

项羽除了武力过人之外,在战场上也是能出奇制胜,一路上高歌猛进,从无败绩,以少胜多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这也注定了早期的项羽将是逐鹿天下最大胜者。

然而,这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绩和过于一帆风顺的人生并没有给项羽带来最后的胜利,反而在他性格上留下了最致命性的缺点。

而他的缺点就是

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看不到他人优点

,就连他身边的谋士范增他未曾看起过,做事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不听计谋,最后还因为刘邦的离间计不假思索的把范增打发回老家,导致范增死在途中。

很多能人志士因为崇拜项羽跟了他,可是多年下来却发现根本得不到大展拳脚的机会,最后也都纷纷弃他而走,有的人甚至转身就进入敌营,其中包括刘邦的得力干将张良等人。

鸿沟和议

项羽虽然在武力方面无人能敌,但由于没读多少书,谋略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中计赶走范增后,项羽更是孤家寡人一个。

在公元前203年,刘邦联合彭越、韩信两人对项羽发起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汉军又缺少军师的情况下,项羽的应对显得有些精疲力尽。

英布背叛,灌婴又于淮北大破项羽最后一只楚军主力,并顺利拿下西楚

都成

彭城,随后韩信又从后方包抄,夺其地盘,杀其大将,项羽分身乏术进退维谷,再加上粮草匮乏,就只能以刘邦家人胁迫其签订鸿沟约定。

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为汉,东为楚界,两军之间不得随意越过界线展开任何军事行动,而刘邦为救家人只能以缓兵之计暂时来答应项羽议和,合议签订后项羽立即释放所拘押的刘邦家人。

项羽以为签订协议是刘邦惧怕自己想要求和,认为自己彻底赢了刘邦,便带兵回到江东休养生息,却未曾料到这是一出缓兵之计,

刘邦突然撕毁协定,派出大军团团围住项羽,项羽在垓下陷入刘邦的重重包围之中,损兵折将,粮草吃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面对雄雄大军,项羽手中还有十万精兵,可他却没有选择再战,而是带着800精骑突出包围圈,项羽以少胜多的战事数不胜数,为何这次面对汉军却做此决定?

无力再战,自刎乌江

汉军合围,项羽无力再战,前有狼后有虎,之前的战役已经是军心俱疲,粮草耗尽,军队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

加上作战节节败退,导致军心涣散,被死死围在垓下,

即使项羽坐镇军中也是无力回天,这十万精兵最终也只能成为累赘

何况刘邦还命人在夜晚吹奏楚国的家乡小曲,夜深人静,月明星稀,自是想家的时候,这个时候来一首家乡小曲,勾起楚军的思乡之情,导致军心涣散,无心战争,士气全无,空有十万大军又有何意义。

在此情况下,

项羽只能带着一部分精骑突出重围,八百轻骑人数少,目标不大,方便隐藏,不会轻易暴露踪迹

。从各方面综合来看,这都是一个非常明智且正确的做法。

项羽一路逃亡,到了乌江边上就只剩下28人,孤立无援,迎接他的就只有一江一舟一长亭,当乌江亭长劝他回到江东待日后东山再起时,他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了,最后杀敌数百,身中数剑自刎而亡,告别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项羽死了,也许在后人看来十分不解

,一代霸主理应能屈能伸,为何他却宁死都不过江东,

只要过了江东他便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其实在我看来,项羽不肯过江东一方面是因为东山再起不知何时,他那颗高傲的心已经被这场失败给彻底磨灭了,即使有数不清江东儿郎可以跟着他一起重建楚军,但是他已经没有信心东山再起了,另一方面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他是从早日想要解除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来考虑的 。

在当时看来,项羽知道,如果他带着剩下的将士逃到江东去,那刘邦势必会率重兵追杀至江东,赶尽杀绝永绝后患,到时候江东必然会遭受一场恶战,百姓生灵涂炭,无数无辜百姓必定会遭到屠杀丢掉性命,造成江东父老无家可归。项羽不愿让江东父老受此无妄之灾,所以在不肯过江而自刎。

结语

项羽死后,却因刘邦一句“谁能杀了项羽,赏千金,封万户侯”群起而上,一代枭雄到最后连个全尸都没能留下,项羽虽然死得悲壮,但不肯过江东却为他留下一世美名,一身傲骨,保持最后一丝尊严,宁可自刎也不愿苟活于世。

将昔日西楚霸王的霸气与孤傲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失掉天下也不过在情理之中,项羽一生读书少,缺少谋略,或许他更适合做一个威震四方的大将军。

而天下的掌权者,他始终不适

,一生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最后也只落下了一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下场,乌江自刎,昔日的西楚霸王,终究是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