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鲁迅出场太震撼,人血馒头触目惊心,这剧要火

2021-09-23   解说知识历史

原标题:《觉醒年代》鲁迅出场太震撼,人血馒头触目惊心,这剧要火

《觉醒年代》这部剧在某平台开分时是8.9分,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涨到9.3分。这部剧讲述的是最早觉醒的那代先辈英烈,剧情和人物描写都非常好。演员阵容上有张桐、于和伟、侯京健、夏德俊等戏骨。

编剧龙平平,不是职业编剧,但文化底蕴令人望尘莫及。一般的编剧是学习戏剧理论的小文人,对历史认识有限,在编写历史剧时往往会落入“假大空”“家庭伦理”的俗套。龙平平的编剧水平则令人拍案叫绝,据百科记载他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过,他很少当编剧,上一部作品叫《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觉醒年代》拍的非常好,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艺术的还原。大家如果真的喜欢,可以去学习真正的历史,不要把电视剧当历史,看电视剧学历史的行为,也偏离了创作团队的初衷。

在这部剧中最戳人心的是细节,比如鲁迅先生出场的片段。北洋军队的宪兵出场,唱的军歌是《三国战将勇》,军歌能反映一支队伍的精神面貌,北洋军队唱“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意味着这仍是一支封建军队。

在北洋宪兵砍人时,鲁迅先生不为所动,一直在看手里的《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据史料记载,该作品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事,那时战乱不断非常动荡,和鲁迅先生所处的情况非常相似。

砍完人后,愚昧的民众嚷嚷说“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场面触目惊心。这段关于“人血馒头”的剧情出自鲁迅的小说《药》。鲁迅先生的出场非常震撼人心,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在看手里的碑拓,却揭示出《觉醒年代》的主题,那些愚昧的民众,就是需要唤醒的人群。

比如蚂蚁的出场,蚂蚁最开始出现在陈延年和陈乔年身边,那时候两兄弟和父亲陈独秀怄气,不肯向他低头,宁肯自己打工挣钱。但在那个年代,养活自己并不容易,两兄弟为此没少受罪,不光打工辛苦,还吃不好饭。

他们拿到的食物是发霉发硬的饼,需要就着水喝才能勉强吃,即便是这种食物也不会多给。这时他们在碗里发现一只小蚂蚁,如果是一般人早就碾死,或者甩飞蚂蚁,他们则把蚂蚁放生。

后来一只大蚂蚁出现在陈独秀的话筒上,这时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已经和父亲关系缓和,他们受到父亲启蒙,渴望去学习先进的思想,渴望觉醒,渴望改变当时的现状。对于那些想要觉醒的人来说,即便是生如蝼蚁,也有鸿鹄之志!

比如泥泞的道路,喜欢看悬疑剧的人对特写镜头非常敏感,总感觉导演不会浪费镜头在没用的地方。《觉醒年代》也是如此,一条泥泞的小路都是细节。

剧中陈独秀、胡适、蔡云培三人在畅聊《新青年》发展时,路过一条泥泞的北京胡同,他们捡起附近的砖块,提起裤子缓慢前行,这一幕像极了《新青年》的发展历史。据资料记载,《新青年》在短短十年就经历过停刊、人事更替、辗转各地等各种各样的困难。

另外,这部剧在有厚度的同时,也很有温度。剧中陈独秀在吃涮羊肉时狼吞虎咽,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李大钊在看到妻子和孩子在院里捉鸡时,也会开怀大笑。

很多编剧之所以写出假大空的主旋律作品,是因为他们只考虑到厚度,把很多人物捧的高高在上,没有一丝烟火气,殊不知人生有高光也有平常。

同时,《觉醒年代》没有粗暴地灌输正能量,也没有回避一些弯路,对于困难的遭遇毫不避讳。正是因为如此,观众才能情真意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先人们的风貌和品格,不得不说这样的好剧不火都难。

写在最后

希望那些看完《觉醒年代》被震撼的人,能够把从电视剧中领悟到的东西,关联到现实。学生们可以多读读历史,领悟历史的兴趣,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做贡献。打工人可以努力工作学习,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不要像看段子,找“秘辛”那样去看这部剧,它只是一部用艺术手段还原的历史。遇到写得好的文章记得点赞,善意就像是星星之火,聚少成多时就能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