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响,像一切由我决定……”
2012年上海作家金宇澄创作小说《繁花》,并凭借这部35万字拿下茅盾文学奖,跻身“沪上四大白话文作家”;2024年导演王家卫指导的电视剧《繁花》以30.8%的高市占率收官,并进入腾讯视频爆款俱乐部,当得起一个“爆”字。
这几年大导“下凡”拍戏,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例子不少。《繁花》虽有王家卫的金字招牌,以及一众沪上演员的加盟,但前期并无太多人看好这部剧,而且它首播的成绩也不算特别突出,甚至出现了“中年版《小时代》”的说法。
即使后期《繁花》的口碑及播放量都上去了,这种关于《繁花》是否过于浮夸的争论依旧存在。有人说王家卫不懂“不响”,而影视观察家认为,王家卫才是那个把“不响”琢磨透了的人。
《繁花》,响与不响
上海话“不响”,意味着不声张、不作声,它的运用语境相当之广,甚至就连老上海也难一一诉说分明。这两个字在小说《繁花》中出现数量高达1000多次,也是金宇澄为自己的作品定下的基调——“不响”。
“不响”,是内外两张皮,字面上是一个故事,而真正的故事藏在字面之下。
举个简单的例子,原著中阿宝童年青梅竹马的小蓓蒂和绍兴阿婆一齐消失不见,姝华说这一老一小化作鲫鱼和金鱼,被猫衔走去了黄浦江。蓓蒂与绍兴阿婆化鱼是字面上的故事,她们真正的遭遇,作者不响。留给读者去猜,去咂摸。
这也就是为什么沪上作家小说改编难的原因。不止金宇澄,“不响”是上海人的一种行为日常,也会自然而然被他们代入到作品中。王安忆、张爱玲的小说,都有这种“不响”的成分在,而要怎么拍出来,是对主创团队的考验。
电视剧《繁花》用“响”去带出来自己的“不响”。
关于剧版《繁花》差评最多的时期,也就是剧集刚播出前两集左右。酷似《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场、胡歌每一帧都像在拍高奢广告的定格画面、还有辛芷蕾那让人穿越回民国的打扮,这一切看起来都与原著充满了违和,于是有人批评王家卫“太响”。
而回过头来再看你会发现,《繁花》一开篇的“太响”是故意为之,因为电视剧的镜头、美感本就是显学,是抓人的抓手。
就像剧里前期给至真园的镜头设计,总给人一种纸醉金迷销金窟的感觉一样。来往黄河路的商人,不自觉地被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吸引进去。《繁花》的前两集也是如此,它太响它浮夸,但它是有效吸引观众的手段,因为人毕竟是视觉动物。
也像至真园的目的不是做黄河路上的大饭店,而是信息交换中心一样。观众被所谓的美感、腔调这些显学吸引进来后,真正抓住他们的,是“不响”。
剧版《繁花》的“不响”,是贯穿于全剧的“情”。
它既包括剧中人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友情爱情,也有王家卫对上海以及上海人的私人感情。
因为这种私人感情的存在,我们发现《繁花》中无论大小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物弧光,即使是陷害了汪小姐的梅萍,或者甩了宝总耳光的卢美琳,也都有她们的不得已与意难平。也正因如此,《繁花》的角色群像戏呈现得十分饱满与精彩,做到了“不响”。
为改编剧打个样
当初王家卫要来拍《繁花》,很让网友捏了一把汗。谁都知道,王家卫拍戏有这么几个特点:时间长、不按原著走、“折腾”演员。
而《繁花》的好成绩,让我们看到了香港影视工业淬炼下的大导,是如何做到“站着把钱赚了”以及“该如何做改编”。
《繁花》原著有三条线,跨越两个大时代。王家卫只保留了阿宝那条线,并且给原著中皋兰路的普通商人阿宝开了金手指,让他成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市场变化的宝总。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拍戏舒适区,王家卫也一样。为什么他选择拎出来的是阿宝线,而不是小毛或者沪生?因为阿宝线与他的舒适区最为接近,商场如江湖,王家卫的舒适区一直都是江湖故事。
有人说王家卫把《繁花》拍成了武侠,这话没说错,而且拍成武侠也没什么不好。
武侠的特点是什么?高手过招,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更重要的是,它具备普适性,全国无论哪儿的人,对武侠小说、武侠叙事都不陌生。
而《繁花》原著是一本太具备地域性门槛的小说,像大部分海派作家一样,金宇澄在市井生活的絮叨与琐碎中,去讲一个大时代与小人物命运交织的故事。作为小说,它很吸引人,一旦原原本本拍出来,就会显得太闷。
前些年不乏有忠于原著拍摄的海派小说改编剧,比如《长恨歌》几乎没有大改动,只是交代了王琦瑶与李主任的完整情感线,以及把程先生的死推后了。但实际播出效果,除了江浙沪,其他地区观众对这部剧的兴趣不大,因为“太闷太平不知道他们在干嘛”。
所以王家卫是聪明的,他选了一条最贴合自己舒适区的故事线,而后把它改头换面,以一种人人爱听、人人能听懂的方式进行讲述。
王家卫的舒适区是武侠,但他擅长的不是那种“硬武侠”,而是江湖中的人与情。《繁花》在呈现上,也延续了这种思路。
商战戏不好拍,一般来说商战拍得好,需要导演、编剧等,对于商业逻辑、商业知识有很强的知识储备,要拍得扎扎实实才好看。《繁花》的优势在于,它是拍过去,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
如果你仔细看剧会发现,商战部分王家卫给的全是快节奏的音乐、来回来去切换的镜头、就连演员的台词速度都比平时要快好几分。一方面,这么做突出商战的刺激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节奏快起来,观众就不会反复咂摸这些细节是不是够准确,会被导演的节奏带着走。
而到了墨镜王最擅长的,人与人之间拉扯、试探的感情戏时,节奏也跟着慢下来,给观众足够时间,去品那种欲说还羞的、流动的暧昧。
另外囿于成文时间以及金宇澄先生的个人经历,《繁花》原著中的女角色算得上“可爱”的不多,除了化鱼的小蓓蒂、疯了的姝华,其他女性各有各的心思和算计。如果原本按照原著的人物关系拍出来,那么势必不符合当下的观众口味与社会情绪。
王家卫,把《繁花》拍成了一部女性成长剧。
玲子、汪小姐、李李,被赋予了新的身份与成长线。特别是汪小姐,书中的她一心追男宝,结果生下畸形怪婴,人生至此满盘皆输。而剧中,汪小姐年纪被改小了,她有点骄纵有点天真,但又有重头再来的韧劲以及一点在商场上立足的聪明。
“我要做我自己的码头”,堪称全剧金句之一。
不止主角们的成长线精彩,配角也不遑多让。黄河路三姐妹,露丝、敏敏、小江西,在不同餐厅打工有着不同的性格与人生际遇。
小江西一心往上爬,最终害死了金美林的男老板,自己也无法在黄河路立足。王家卫用一组长镜头,讲述了三姐妹是如何从乡下来到黄河路,如何从有点土气的乡下妹变成精明能干的领班,没有台词、镜头给的也很克制。不响,却动人。
最令人意外的是,以为三姐妹抱头痛哭诀别已经是结局了,结果在最后又借着烟纸店景秀阿哥之口:“露丝辞职了,跟敏敏小江西一道开小饭店,自己做老板娘了”。前后呼应,小人物也值得一个圆满结局。
都说王家卫的改编特色是只借原著的一个人名,剩下全是自己再创作,在《繁花》改编过程中,他给原著党还是留下了一些惊喜。
比如阿宝房间里的金鱼,是书中小蓓蒂的化身。小蓓蒂虽然在片中没有真正出场,甚至连名字都很少被提及,但金鱼、钢琴、瓦片,到处都是她存在的影子。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阿宝在剧中与多位女角色与情感纠葛,你却很难说宝总真正爱的是谁,因为无处不在的小蓓蒂,在化鱼的那一晚,已经带走了阿宝最真挚的那一部分感情。
当然更别说《繁花》对演员的加成作用了,基本上所有主演都因此获得了人气及口碑的提升,一直没啥代言的马伊琍,已经拿到了雅诗兰黛大使的title。
与其他导演不一样的是,王家卫的杀手锏就是明星,几乎所有拍过他戏的明星,都会获得正向加持,这也让他在攒盘子的时候,能够撬动更好的资源。而明星自带的流量,又可以反哺回他的作品,形成多赢。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繁花》都算成功了,除了王家卫的名头更响了,一众演员获得加持提升以外,作为网端独播平台的腾讯视频无疑是这“繁花盛世”的赢家之一,而《繁花》完播,接档的《黑土无言》能否延续现在的好势头,X剧场的口碑会不会因为它再上一层楼,影视观察家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