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食色,性也”。食是指吃的欲望,色是指性的欲望。这两个欲望都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都是人的本性,是无法压制的,也不是不道德的。所以古人告诉我们:“吃和性是人的本性”。
较之动物,人类借助着思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凭借自身的智慧而将这两者大肆发挥,形成了所谓的“食”文化与“性”文化。
“吃”在人类,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低级功能,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自我实现手段,人类因而亦可荣称“饕餮之王”。吃罢凡间众生灵,吃进那么多,能量自然充足。于是,发泄便成了当下之需。由此“食色性也”中的“色”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性文化”。
与动物的“性”不同,人类的“性”自发育成熟开始,可以一直维持到死的那一天,而不是像动物一样限于发情期。只要想要,每天都可以成为“性”的狂欢节。这就使得“性文化”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卖淫、强奸、通奸、兽奸、手淫、同性恋、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等风格迥异、名目繁多的性形式均可令人眼晕目眩。较之人类,即使动物界最淫荡的禽兽大概都能算得上禁欲主义者了。
其实,我无意去抨击什么,亦不敢以卫道士自居,因为,我亦常人一个,同样离不了食与色,也相信,是人,均离不了这二者。只是想将自己对“爱情、婚姻与性”的一些感悟心得如实写出,也愿与有识者共同探讨。
何为“性”
翻了几本词典,想翻出一些对“性”比较详尽的阐释,结果很失望,都只是聊聊几字,一带而过。网上输入“性”字,结果倒是跳出很多来,内容赤裸得连我这生养过女儿的过来人都觉着怕。倒真不是想装什么纯情,到了这个年龄,没吃过猪肉,难不成还没见过猪跑吗?只不过,对这种将“性”低俗化的行径很不能认同。
“性”是什么?字面上的解释是“指男女或雌雄的特质,亦指有关生物生殖的,如性交、性欲、性爱、性感、性解放等”。
这样的解释还是太笼统,仍然没有道明“性”到底是什么。
其实,关于“性”的争论,至今国际学术界也没有停止过。正如澳大利亚女性学家格里尔所说,“人人都自以为懂得性的含义是什么,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认识这个字而已。性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的、暗示的、相当不明确的概念。”另一位性学家摩诺也说:“像人的许多东西一样,性无法全面表述,只能在某些可见、可认、可鉴别的方式中显示出来。”
因为,性是动物(或者更确切些应该说是生物)本能,是基于繁殖为前提的一种本能行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类要繁衍生存,同样也离不了性行为这种本能。
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人性自然是占了绝大部分,它支撑着人的存在,但不可否认,人在本质上又有着属于动物本性的部分,也就是说人包含了兽性加人性的属性,外加所处的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却恰恰是神性得以存在的营养根基。
所以,就人而言,人人身上都有着兽性、人性和神性。其中兽性是人性的根基,是人最原初的欲念与本能;神性是人性的升华,它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人性中最高尚、最通神、最接近神的位置,并放射光辉的那个部分。
不同的人,三性所占的比例也自然不同。而人性偏于兽性与神性的多少,便成了人之为人、人之距离兽远近,以及人之高尚与卑微的风向标。这是因为,人作为自然人的同时,又从属于社会,正是人的这种社会属性直接导致了人倾向于兽性和神性的多少。兽性人人都有,神性亦为人人向往。
人性是正处在“修炼”中的“半成品”,既不善也不恶,而是善与恶的集合。
人性其实每个人生来应是大略相同的,但因为其后各自成长环境和人生遭遇的不同,形成了各人不同的认知观,再加上各自后天修为、操守的不同,有的人志大心远、矢志追求,在劳动、学习、思考和善举中,将人性超越升华为神性,兽性压抑磨损而上升为人性,从而使得生命亦在不断地完善和升华。而有人却遭遇恶劣而无所追求,反日渐沉沦,于是潜存的神性便逐日淡化为人性,而人性又等而下之沦为兽性,最下层的兽性则日积月累,以至一旦发作,便会酿成损人毁己的恶事。而更大多数的人则在平淡的生命历程中维持着自身内部兽性、人性和神性的相对平衡,占据绝对优势的人性外化为日常的一切言行。
可见,社会属性的简单与复杂,直接导致了人性倾向于兽性和神性的多少,人性其实就是神性和兽性对峙的战场,时时处在此消彼长的动态之中。
爱情、婚姻与性的关系
爱情、婚姻与性,单就其内涵来看,似乎差异很大。性,指的是肉体的生活,遵循的是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的生活,遵循的是理想原则;婚姻,则是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
然而,爱情、婚姻与性之间,却又不能割裂,三者之间是既联系,又独立的关系。其联系在于,性是人原初的动物本能,正常的生理需求,所以也是基础。若没有性别之分,爱情与婚姻自然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所谓爱情本就是根植于性之上的情感,性是爱情产生的诱因,是基础,但却不是必须。爱情使得性得以升华,性爱是性与爱情完美融合的产物。而婚姻,则是承纳这个产物的容器。
所以,可以这样说,性是爱情的基础,也是婚姻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性却并不是爱情与婚姻成立的充要条件,或者只能说是必要而非充分。
因为,没有性也可以有爱情产生,也可以有婚姻组成,只是这样的爱情与婚姻不完美而已,完美的爱情与和谐的婚姻必然离不了性。人们对于婚姻的要求也通常是在性的基础上产生爱情,再在爱情的基础上产生婚姻。
所以,如果把爱情比作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的话,那么,性爱就是为爱情这个仙子落入凡尘而搭起的一架灵与肉完美融合的梯子,而婚姻则给了其落入凡尘后得以生存的现实食粮。
没有婚姻的爱情是无果的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没有性的婚姻则是没有色彩的婚姻。
性,是爱情与婚姻的根基,爱情是性的升华,婚姻是爱情的签证,家庭则是性爱的圣殿。
正确理解性,树立正确的性爱观,让人性在爱的沐浴中远离兽性。
罗素说:“爱情绝不只是性交的愿望,爱情是逃避寂寞的主要方法,这种寂寞使大多数男人和女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上感受着痛苦。大多数人对于冷淡的人世和人类可以达到的残酷程度,都怀有一种深沉的恐惧之心。因而他们都渴求人之情爱。”所以性爱领域也比任何一切其它领域都要更多地看到“献身”精神。
人的生命是兽性和神性的合成,兽性指向人的自然本能欲望,神性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真正的生命就是实现兽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一个完整的人,不应以牺牲兽性来成全神性,对于本能的欲望应该予以满足。但是在本能满足以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去追求生命的神性。要知道,无论是唯美的爱情,还是美满的婚姻,抑或幸福的家庭,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若没有一根勒住性欲野马的缰绳,那么,所有的一切美好、文明都会因性欲的放纵而倒塌。
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兽,便在于,人有思想,人懂得自制与自律,人性中更有神性的光辉闪耀。所以,人要对得起那一个“人”字,就要懂得用自律、自制,去将性升华。同样,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也不是因为其伟大,而是因为其有秩序,有爱,有道德。这是人类能够克服物性之贪婪,使人类获得自足幸福的重要原因。
所以,人类应该确立自己的道德观念,让道德克服本性中的兽性,让爱在道德的唤醒中复苏,让性在道德的约束下升华。
性,是上帝赐给人的一份厚礼,使人可以纵情于性,于性中得享快乐。但上帝同时更赐给了人责任,让人不能耽溺于性事而惘顾责任。
爱情是世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情,但却不是生活的唯一。婚姻是生活的现实走向,是归宿,更是责任。那一纸婚书,就是最重的承诺。
两情相悦,倾心相爱,能携手共浴爱河,却并不一定能携手将人生共迈。而有幸能牵了手,那就珍惜那一份难得的缘,为彼此守住一份承诺。让性在自制与自律中向性爱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