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数据是描述当时的基础地理状况。
底图是目前行政区域,黑色虚线是清末府级界线。
江苏设省后共七府一直隶州,后徐州直隶州升为徐州府,此后江苏共有八个府,而海州、通州、太仓州于雍正二年(1724年)分别由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析出,海门直隶厅于1768年由崇明县、通州各一部所析置,到清末江苏共八府、三直隶州及一直隶厅。
徐州府
徐州府下辖一州七县即:铜山县(县治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区)、萧县(县治在今安徽省萧县)、砀山县(县治在今安徽省砀山县)、宿迁县(县治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区)、丰县(县治在今江苏省丰县)、沛县(县治在今江苏省沛县)、睢宁县(县治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共7县;邳州(州治在今江苏省邳州市邳城镇)1散州。1913年废。
徐州府与目前徐州市区域大致相同,但萧县、砀山划归安徽,微山一部分划归山东,宿豫区、宿城区一部分划归淮安。
海州
海州直隶州是清代江苏省的一个直隶州。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连云港市辖境[1]、隶属宿迁市的沭阳县,以及隶属徐州市的新沂市东部。1996年,沭阳隶属新成立的地级宿迁市。
淮安府
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以及洪泽县大部分,清江浦区盐河黄码,徐杨,南马厂)、清河(今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区、淮阴区)、盐城(今盐城市亭湖区、盐都区、建湖县以及盐城市大丰区北部、射阳县南部)、阜宁(今阜宁县、滨海县以及射阳县大部分、响水县南部)、安东(今涟水县)、桃源(今泗阳县)以上6县俗称“淮六属”。明清两代淮安府均是今江苏辖地面积最大的府,1913年废。
扬州府
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2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6县,俗称“扬八属”。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民国元年(1912)1月,废扬州府。
江宁府
下辖上元县(今南京主城东部)、江宁县(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县(今溧水区)、句容县(今句容市)、溧阳县(今溧阳市)、江浦县(今浦口区)、六合县(今六合区)、高淳县(今高淳区),
1912年
元旦
,
南京临时政府
在江宁府城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
镇江府、常州府
镇江府治丹徒县(县城即镇江老城)。下辖:丹徒(县治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区)、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共4县;太平(厅治在今江苏省扬中市长旺镇)1散厅。
常州府属于南直隶,下辖武进县(今常州市市辖区)、无锡县(今无锡市)、江阴县、宜兴县(今宜兴市及溧阳市上黄镇)、靖江县5县,1726年(清雍正四年),常州府的大部分县份都因人口、赋税繁多,而一分为二:从武进县分出阳湖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东部),从无锡县分出金匮县(今无锡市东部),从宜兴县分出荆溪县(今宜兴市西南部),因此常州府的辖县增加到8个,称为“常郡八邑”。
通州、海门厅
通州,宣统元年(1909年),设3市区、10镇区、8乡区:宣统二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5乡。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划通州、崇明部分沙屿及通州与崇明间新涨沙,设海门直隶厅(今海门除通东地区)
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
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元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共9县;太湖1散厅。
太仓直隶州辖区范围:今太仓市全境;昆山市蓬朗、新镇等部分地区;启东市南部;上海崇明区,以及苏州河以北各区:嘉定区(大部)、宝山区(全部)、杨浦区(半部)、虹口区(半部)、闸北区(大部)、普陀区(大部)、闵行区(小部)、青浦区(小部)、浦东新区(小部);浙江嵊泗县大部分地区。
松江府十三乡五十保。古代乡比现县区还大多。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奉贤县、娄县、金山县、南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