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人说|燕海鸣:运河就是生活

2024-06-24     钱江晚报

今天,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回望,运河边有哪些可爱可敬的人,他们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思考,对未来又有哪些展望?

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推出《运河人说》,带大家走近这些运河人。

来听一听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大运河画传”文字撰写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燕海鸣的分享。

2013年大运河申遗最后冲刺阶段,燕海鸣作为国际考察专家的随身翻译,参加了迎检工作。

迎检分为两组,最初由燕海鸣陪同韩国专家调研第一组,没想到行程走了一半,临时把他换去第二组,担任专家莉玛·胡贾女士(以下简称“胡贾女士”)的随身翻译。“虽然我参与得很晚,但我其实很幸运,这趟行程让我把大运河全线的遗产点都走完了。据我所知,不少参与了申遗工作的核心专家都没有如此幸运。”

专家感动得哭了

燕海鸣顺利接到胡贾女士后,还没出机场,就发现她本人特别可爱。“她是第一次来中国,我还清楚地记得,接到她在贵宾室喝茶,她说茶特别好喝,就不肯走了,说一定要把茶喝完再走。”燕海鸣说胡贾女士既是一名考古学者,也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印度人——喜欢交流、喜欢分享。

回忆起10多年前的这场陪同考察,燕海鸣印象最深的就是胡贾女士“最关注大运河沿线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几乎每到一站,她就特别爱和当地的百姓交流,有时候聊忘了,发现大家都在等他们赶下一个行程。燕海鸣说,在胡贾女士看来,大运河是一项活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应该惠及民生,大运河沿线百姓的日常生活要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包括大运河沿线的生活景观,各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多风土民情的内容等等都要得到保护。

“专家来实地考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看遗产是不是真正有含金量,是不是有入围的潜力,一个是看当地有没有好的管理机制。到最后,我们就发现,胡贾女士其实并没有摆审查专家的架子,反而是来和我们交流的,分享她的专业见解,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燕海鸣说,从这位印度专家身上,他们看到如何守护运河遗产的真正价值,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次考察向这位国际专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文化遗产工作者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一个决心,同时也尽可能展现中国老百姓因为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得到的真正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好处。

“这次考察的效果非常好,在杭州的时候,胡贾女士甚至感动得哭了,她没有想到我们中国人对运河投入了这么多的感情,也没有想到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还能够在运河边生产生活生长,代代相传。”

燕海鸣说因为这次结缘,胡贾女士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时再次成了考察专家,也成了中国人的老朋友。一切缘分,皆是从大运河开始。

运河就是生活

陪专家走完这一趟,燕海鸣内心有两个很深刻的感受。

其一,申遗这件事儿,每一个人在其中都扮演各自的角色,但是每一个人又没有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像一个盲盒,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左右,也没有人掌握主动权。因为有很多事情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包括遗产专家、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等等。”

其二,燕海鸣本身是做社会学研究的,过去遗产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案例,都在学术论文或书中看到,没想到这十几天的过程中都见到了,从北方到南方,各地的人是如何与遗产发生关系的,特别是生活在遗产上的人都有哪些喜怒哀乐,这些非常真实的感受都有。

“在山东的时候,走完所有的行程,太阳快落山了,胡贾女士就不走,她就和当地的大爷静静地站着,站了好久,她说这就是她心中的运河美景,农田炊烟、运河沉浸在夕阳中。”燕海鸣说,当时胡贾女士突然冒出了一句“运河就是生活”,这和他自己的感受非常契合。

强调文化交流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燕海鸣也在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播世界遗产,他参与了《大运河画传》的撰写,尝试从不同视角去书写运河的价值,有其维系国家一统的一面,有其作为大国重器的价值,也有城乡、社会、商贾、文人乃至普通百姓视野中的大运河。他说“很多个大运河”,是大众认识大运河需要去理解的一个重要概念。

燕海鸣说,大运河申遗只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开始,大运河的世界遗产价值是解读、传播大运河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在今天,传播和阐发运河文化,可以尝试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第二是大运河作为实证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价值;第三是大运河与生活、与人文、与微观历史的关联。

“我们讲述更多的是前两个方面,但我认为第三个方面更具潜力,更能打动人,需要深入挖掘。”

同时,他也在关注大运河保护和利用的一些好举措,比如考古发掘方面,淮安的板闸遗址、开封的州桥遗址等发现,让大运河的构成序列更加完整;环境治理方面,北京通州等地建设的运河公园,改善了周边环境,提升了周边的生活质量;展示阐释方面,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探索了运河价值传播的新路径;活化利用方面,杭州富义仓不断探索,打造文化创意空间,让古老运河文化活在当下。

在后申遗时代,如何继续探索“中国运河模式”?他认为要强调文化交流的价值。

“大运河在历史上就是不同地区文化元素交流交融的纽带,中国有别于其他地区运河的最大特点,可能就是‘运河沿线’这个概念,因运河而兴的城镇和乡村,因运河而塑造的独特文化脉络,构造了今天的中国。我们可以尝试提问:如果没有运河,今天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反过来思考大运河对于今天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75258b3dd0970be51b458ccbd65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