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神奇的人,他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在一次次的战役中取得胜利。虽然真正的诸葛亮可能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的神通广大,但也是有勇有谋,足智多谋,他被人号称“卧龙先生”,他也以他的聪明才智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他战胜的战役有很多,但战败的战役却是屈指可数,其中闻名于世的诸葛亮北伐战争,就是其中失败的一个大的战役。有人说诸葛亮北伐前已经养精蓄锐很长时间,为什么在攻打的时候还是战败呢?如果不休养生息,能战胜然后翻盘吗?
(一)、刘备四处征战,蜀国损失消耗较大,需要调整自己的军队
在蜀国建立以后,当时正处于三国之中,局势动荡不安,国家与国家征战也很频繁。战胜的战役数不胜数,这些战争前后分别有益州、汉中战役,诸葛亮也经历了很多次北伐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这几次北伐战争中,蜀国损失巨大,而诸葛亮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他们必须要休养生息,调整自己的军队,使自己的军队恢复,并且变的强大了以后,再去攻打魏国。所以诸葛亮养精蓄锐,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更好地去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是为了下一次的北伐战争做准备。
在蜀国休养生息之间,诸葛亮还创造了很多强有力的武器,其中最著名的就属诸葛连弩了。诸葛连弩是一个杀伤力及其强大的武器,它一射发一次,能射十个以上的弓箭,主要用来防御,虽然进攻没防御效果好,但进攻效果也非常的大。这次的诸葛连弩为最后蜀国攻打魏国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二)、蜀国与魏国国力差距很大,蜀国需要缩小其中的差距
魏国为北方的一个大国,占地面积大,人口多,兵力资源丰富,在北方的兵,身体素质也相对于好一点,他们的士兵身体强壮,与位处于四川的蜀国相差盛大。而魏国又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农业技术和粮食的收集程度远超于蜀国。魏国还大力的广揽贤才,把有用的人都一一提携。曹操是个爱才之人,他曾经擒下关羽,却并不杀他,而且说服关羽到他的麾下来做事,但是关羽并不领情,最后曹操由于爱慕人才,还是没有杀害关羽,而是把他放走。由此可见,曹操是真的很珍惜人才,只要是人才,不管敌我,他都很欣赏
魏国也有很好的政治策略,他关于军事、农业、文官、法律制度都非常的完善,所以在政治上也远超于蜀国。再加上有人称刘备不为汉室正统,而魏国是由汉朝的王位禅让给魏国的,算是汉室正统,所以也赢得了很多汉人的民心,在行军打仗中,更是如鱼得水。
这样一个优秀的大国,跟资源并不是很丰富,人力资源与民心缺乏的蜀国相比,蜀国真的是如蝼蚁一般,不堪一击。
(三)、魏国占据了很有利的地形,诸葛亮带兵北伐需要做很多生活上的准备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食,没有粮食,打仗就成了无稽之谈,所以诸葛亮需要准备充足的粮草。再加上魏国离蜀国较远,蜀国想要攻打魏国就必须走很长的路,然后路途中又要消耗很多的粮食,所以如果诸葛亮不准备充足的话,完全就是去送死。
魏国为北方,地势较高,而且天气寒冷,而蜀国为四川盆地一带,天气没有北方的寒冷,所以诸葛亮需要在军队中准备一些御寒的衣物,来抵抗北方的严寒。而且蜀国人到了北方,可能会因为地处不一样而发生很多的疾病,例如御寒不当会生病感冒,吃食不一样,会导致水土不服,这样,士兵们的士气将会大大折扣,作战能力也会减少。
虽然最后诸葛亮北伐还是失败,蜀国最终灭亡,但如果不调养,蜀国可能灭国更快。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但还是没能保蜀国,这大概就是朝代更替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是从四川出发最后取得北伐成功,这大概真的是地形占的优势吧!朝代更替,我们没有亲自经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能从史书中去一一了解。
参考文献:《三国志》
《后汉书》
《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