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匠将在6月10日19:00直播,
各种美食福利抽奖环节,
搬好小板凳准时来看我哦~
最近有15头云南野象频繁上热搜。
上百家媒体天天追踪报导,就连央视《新闻1+1》也进行了专栏研究。
情况是这样的:
这群大象,本来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
去年3月,不知道咋的,突然组团“离家出走”,一路“象”北。
这一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它们跋山涉水,进入乡村,踩踏农田,吃玉米,喝酒糟,闯入城市,在大马路上散步……
不改方向,不断加速,现在已经暴走到了离家500多公里的昆明。
专家为野象的路线感到费解,全网人民也跟着操碎了心。
起初,人们把它当做一场浪漫的动物冒险之旅,现在却感觉它们的远行史没有浪漫只有心酸。
网友纷纷评论说:“ 突然觉得它们有点可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确实看着心疼,感觉像拖家带口到处流浪,希望早日平安回家。”
“大象就这样翻山越岭的走吗,终点在哪里,家在哪里。”
起初,我也觉得这群大象是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这么大,象也想看看。”
可转念一想,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一直颠沛流离呢?并且还带着刚出生的小象。
它们出了趟这么远的门,实属罕见。
暴走500多公里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01
最野大象逛吃团,一路向北
起初,这群大象有16个成员。
去年3月,它们从西双版纳州,一路北上,走到了普洱市。
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北漂”团成员变成了17头。
今年4月,17头野象逛到了玉溪元江县。
它们在村里的玉米地上,胡吃海塞,四处撒欢。
有两头还跑到了农户家,喝了酒,结果喝醉了,导致掉队了。于是,它俩结伴返回了普洱。
象群变成了15头,继续向北走。
他们大摇大摆,进入村民家。吃玉米,玩酒塞子,弄得一片狼藉。
有一头小象,偷喝了200斤酒糟,结果直接醉倒。
一夜宿醉后,找不到大部队了,干脆来了个“自由行”。
在田野上,逛来逛去,还泡起了澡。
好在,这头落单小象比较幸运,后来跟上了队伍。
5月27日,它们晃荡到了峨山主城区。
警方马上出动,疏散了街上的人员。
很多人一边跑,一边回头拍照。
野象们见了这么多人,也不畏生,一路还小跑起来。左瞅瞅,右看看,闹了不少事情。
有的大象喜欢玩车,破坏了马路上的47辆车。
有的闯进民宅,吃了洗衣粉,把装在袋子的200斤玉米吃个精光,还不小心踩死了两只鸡。(鸡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会走的这么突然)。
有的看到了猪圈,不仅玩蹋了猪圈,还把小猪给抽懵了。
吃饱喝足后,还找水喝。
有6头野象闯进了一家汽车销售店,喝干了店里的两吨水。
有些,则跑去村民家,开了水龙头接水喝(不过忘记关水龙头了)。
大象一路逛吃,让当地居民折腾得够呛,真是“怕它们来,还怕它们乱来”。
据悉,短短40天,野象团在元江县、石屏县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预计损失680万。
当地政府出台了紧急预案,希望通过食诱的方式,引导去安全区。
6月初,出动警力675人、应急车62辆、无人机12架,用来监测象群。 还准备了足足10吨“象食”,诱导行进方向。
网友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有人建议,直接打麻醉。但麻醉15头大象,难度很大,并且有小象,对他们生命安全有影响。
有人主张智取的,不要正面冲突,因为它们比较记仇。
还有人调侃,它们可能是想去昆明动物园,混个“事业编”。
然而我更想知道,它们为何这么坚定地一路“象”北?
了解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02
为什么离家出走,去做“北漂”?
关于大象离家出走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的觉得是象群首领迷了路,带偏了方向;
有的提出,太阳活动异常,激活了大象迁徙本能;
但更多人认为是受到了食物需求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张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群亚洲象很可能是在寻找新的栖息地。
我国亚洲象的数量,从1985年的18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300头。它们主要在西双版纳生活,光勐养子保护区范围及周边就有90余头野象,包括这次北上野象团。
大象数量在增加,但它们的栖息地碎片化严重,可获取食物下降,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根据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显示,西双版纳2019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81%。绿化提高了,但植被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张立曾经通过卫星遥感照片对亚洲象分布区域做过植被变化分析。
他发现,在过去的40年间,亚洲象赖以生存的原生森林减少了4300多平方公里。
水稻种植地,被经济附加值更高的茶叶、咖啡、橡胶等作物取代。茶地的面积增长了5000多平方公里,橡胶的面积增长了4700多平方公里。
因此,远看虽是绿油油的一片,但适宜亚洲象生存的栖息地却减少了约40%。
并且,原有完整的热带雨林被切割成小碎片,碎片化十分严重。
因此,张立教授认为,“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及质量的下降加重人象冲突。它们只好走到家园,去保护区外取食。”
现有15头大象,按照平均每只每天约300斤食物,每天都得吃4-5吨食物。
可它们越往北走,海拔越来越高,气候、环境就更不适合,食物也越来越少。
这样的“北漂”,虽然煞费苦心,却注定是穷途末路。
03
北漂的背后,是看不见的心酸
从亚洲象的角度出发,它们的“北漂之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趣和浪漫,反而充满了心酸。
这15头大象,有6头母象,3头公象,3个青少年,3个小朋友。也就是说,可能是三代或者四代同堂。
刚出生的小象,虽然体型庞大,但毕竟还是个小朋友。
跟着长辈们,长途跋涉,从早走到晚,根本没怎么睡觉休息,也有想躺平不想走的时候。
这些累还是小事,能克服,但安全是大事,拼命挣扎才能逃过一劫。
5月30日,它们走到玉溪。
有条小象不小心掉进了水沟,无法动弹。
其中一头成年大象双脚弯曲俯下身,使劲用鼻子拉,然后再用自己的头和身子顶着。
就这样,小象再用后脚一等蹬,才得以爬上来。
但这个溺水这个事,几天后再次上演。
这次,不是卡水沟而是掉进了水塘。
全家出动,纷纷用鼻子去拉它,费尽一番力气才把它打捞上来。
很多人看了这一幕,纷纷感慨说:“这一路太不容易了,又卡水沟又掉水塘”、“但凡有个栖息地,谁愿意带着小象宝宝跋山涉水呢。”
深以为然。
这头小象,若没有家人的帮助,可能永远无法爬出来了。他们并非不想回家,而是因为没家可回了。
所以,我们不要把大象迁徙浪漫化,因为其实也许它非常挣扎。
若不是生活所逼,谁愿意背井离乡、远离那个养育它们的“家乡”呢?
这15头北上的大象,何去何从,目前还没有答案。
近日又一群17头野象南下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起关注。
北上或南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它们需要寻找新的栖息地。
好的文明,不应该只是关心人类自己,也应该关心这片土地之上的其它生物。
保护它们,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善待它们,就是在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作者简介:上市公司HR,一个持续精进者,希望通过文字与你对话。
— END —
最后介绍下我们的同名视频号,
每天分享传奇又平凡的匠人故事,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把一辈子献给手艺,
这是我所理解的匠人匠心。
大家好,
我是匠心之城的主编匠匠,
现在我开始拍短视频啦!
这是我的个人视频号“国风小娴”,
希望大家关注我。
遇见理想的中式慢生活,
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只生欢喜不生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