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气溶胶、ECMO、核酸检测……突然袭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许多人努力地吸收着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词汇;
基因论、病毒泄露、腐败失职……随着疫情一起来的,还有各路涌来的信息,挑战的是社会情绪和心理压力。
疫情期间,有人生平第一次点开医学论文,只为“看个明白”,有人不断打各种热线电话,只为“问个明白”,也有人不让医务人员回到小区,只为“隔离地明明白白”。
在这场疫情中,人们要如何“图个明白”?要明白哪些事?
“排队打骂人电话”
自从公开疫情报警电话后,这家疾控中心的电话就没有停过。
“他们貌似为了表达愤怒,排着队打疫情报警电话,我都和他们说,再打就报警了。”一位工作人员很无奈地多次呼吁,“不要占用疫情热线,现在是战时状态,耽误重要的疫情线索,要受到法律制裁。”
据了解,这家疾控中心所在区域出现确诊病例后,附近居民有些恐慌,“排着队给疾控中心打‘骂人电话’,要求其公开患者的姓名和住址。”
一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用“人人抓特务的劲头”描述这一现象,“事后告知患者姓名和住址,没有预防预警的意义。确诊患者已经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也被进行了筛查隔离,未被隔离的人不必过度紧张。一切防控措施都应该依照科学的原则,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她说,不隐瞒病情并上报是公民责任,但已经上报且未违法违规者,应该受到尊重,不能被过度侵权。
过度侵权,即侵犯隐私权。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律师聂学提到,疾控中心如果对个人发布患者个人信息,属于侵犯隐私权。“第一,疫情信息只能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或者省级卫生健康委统一发布;第二,疾控部门无权发布疫情信息;第三,发布疫情信息,不能泄露个人信息。”
《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聂学告诉健康界,国家已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公开患者行动轨迹,是利是弊?
至于哪些信息可以被公开,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但确诊病例行动轨迹的公开,有利于区域内提高警惕和及时排查。”聂学说。
不止聂学,北京市民岳先生也一直想要拿到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在之前网传名单中,他所在的小区已经出现确诊病例。为此,他几次给物业打电话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但对方每次给的答复都一样:没接到通知。“我也不知道,这个话的意思是真的没有,还是到现在没确诊。”他和家人都很困扰。
直到2月6日,北京市首次发布新发病例活动小区或场所。据健康界统计,目前多个省市区每天定时公开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包括去过哪个餐馆、坐过哪些车等。
“小区内若出现确诊病例,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告知居民,并嘱咐他们注意防护。但向公众完全公开患者行动轨迹,会进一步引起公众恐慌。”公共卫生医师、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院长马恩祥说,这些信息应该掌握在专业部门手中,由他们针对性地做一些防控措施。“从整体看来,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患者呆过的地方,如果把这些轨迹都公开,可能全市已经没地方下脚了。与其盯着别人的行动轨迹,不如严防死守做好个人的防控措施。”
想知道确诊患者的姓名、行动轨迹,这都表明居民存在对信息的掌控需求。马恩祥建议从以下两方面满足居民对信息的需求。
一是权威机构通过技术手段跟居民做好对接,让居民可以凭姓名和身份证号,在网上查到自己是否密切接触过确诊病例,所居住的小区是否有确诊病例(例如,搜狗搜索推出的“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专题页面上线患者同程查询工具,公众可通过日期、车次、地区三个条件进行实时查询);
二是疾控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和居民建立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做好健康知识的普及。
由死亡焦虑引发的“抵触医护”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倪振源看来,上述现象更是人们对死亡焦虑的表现。“每个人都有死亡焦虑,只是一直藏于内心深处,疫情的发生容易把它激发出来。”同时,一起被激发的,还有部分人的不安感。倪振源分析到,一些人在成长中,没有信任别人的能力,很容易不相信他人、机构、政府。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人们往往会因不确定感到恐惧。
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力掌控感,无处抒发的焦虑,对未知的恐惧,导致一些人会把负面情绪投放到一些具体的事情上。例如“抵触”个别医务人员、“抵触”个别医院。
在郑州一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在业主群中征求业主意见,是否让租住在小区内的两名医务人员进入。在南阳,一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护士下班回小区时,遭到阻拦。
聂学从法律角度分析到,以上行为侵犯了医务人员的居住权和通行权。
北京三甲医院一医生看到这一消息后,直言“气得发抖,自私自利,无耻之尤!”自私,也是马恩祥对这种行为的评论:“这不仅是恐慌的表现,更体现了人的一种极端自私。”他建议,小区可以依据情况加强人性化防控措施,例如为进出人员消毒、电梯分类管理等,而不是拒绝医务人员进入。
“居民全力支持和关照医护人员及其家属,释放他们的生产力,就是保家卫国。医护人员本身不是必然的危险源,居民要有科学的态度。”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告诉健康界。
用相互理解克服相互指责
2月7日凌晨,被媒体誉为“吹哨人”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因新冠肺炎去世,消息传来后,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据环球时报报道,自李文亮医生不幸去世后,一些民间捐赠人士点明“不捐武汉中心医院”。目前该院一线医护的防护物资已极其缺乏,许多前线医护人员已不得不使用工业口罩替代医用N95口罩。
“我们理解社会上的情绪,但一些言行现在已给李文亮的同事、一线的医护人员们造成了身体与精神的二次伤害。”有一线医生说。
一些负面社会情绪的作用已经显现。恐慌、焦虑、愤怒、感动,当各种情绪来临之时,倪振源提醒到,人们要学会判断,这种情绪是否理性;其次学会与自己的恐慌相处,感受当下的身体变化,“当你认真感受这一情绪时,它对你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减弱。”
除此之外,倪振源提到,在社会恐慌的时候,人们不要过度关注各种信息。马恩祥同样发出建议:不要有过度好奇心,“人在恐慌的时候,判断力会受到影响,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对于公众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国家的要求作好自我防控。
无论如何,在这场信息的大漩涡中,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用相互理解克服相互指责。但当疫情结束之时,就是社会需要反思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