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狼君整理一篇在我们人民空军成立的初期,从苏联购买过的战机型号,网友们又积极留言,给狼君查漏补缺,提供了很多机型。但这些机型基本上是由苏联提供图纸,人民空军仿制的机型,也能看出来建国初期我国航空领域发展的步伐。
而人民空军在成立之初,由于我国多年战乱,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我们还没有能力自己独自研制飞机,所以当时我们就借助苏联的帮助,走上了防止的道路。也正是依靠防止一步步积累经验,我们从仿制到自主创造,走出了一条自主的道路,到如今歼-20翱翔祖国的天空之中,我们的人民空军真正的强大了。
米格-17(歼-5)战斗机。米格-17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基于米格-15比斯战斗机研制的一款单座高亚音速战斗机,于1948年开始设计工作,1949年12月进入试飞阶段,1952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1955年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5F的图纸,并且提供了两架样机,1953年11月25日,中国获得了米格-17F歼击机的制造许可证。1956年7月19日由我国制造的米格-17首飞成功,1964年正式命名为歼-5。我先后改进生产了包括歼-5、歼-5甲以及歼教-5在内的攻击1952架。
米格-19(歼-6)战斗机。米格-19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款单座双发喷气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于1950年开始设计,1952年5月首飞成功,1954年2月进入苏联空军服役。1957年10月苏联同意向中国出售米格-19飞机的制造技术,并提供全套技术资料、样机和部分散装件、成品附件。1958年12月17日,东风103(歼-6前期代号)试飞成功,1964年正式投产,歼-6一共生产超过3500架,不仅当时的中国海空军大量装备,还大量出口他国,直到2010年6月12日歼-6才正式退出人民空军序列,但仍有大量歼-6被作为储备进行封存。
米格-21(歼-7)战斗机。米格-21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款单座单发喷气三角翼超音速战斗机,于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进入原型机试飞阶段,1958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部队,各型米格-21战机共计生产超过了10000架,现在仍有大量服役。1961我国获得了米格-21F-13飞机的制造许可证,以及全套生产技术资料,并且从苏联购买了飞机、发动机的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
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米格-21的大部分资料我国并未及时获得,所以从1962年开始,我们开始了自主创新的仿制之路。到1966年1月17日,首架歼-7试飞成功。作为上世纪我国的绝对主力型战机,歼-7在人民海空军部队中开枝散叶,发展了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众多的改型。到2006年停产,歼-7总共生产了超过4000架,除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外,还出口了30多个国家。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歼-7战机作为二线作战部队在人民海空军部队服役。
图-16(轰-6)战略轰炸机。图-16轰炸机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发制造的一型一型双发高亚音速战略轰炸机。于1950年开始研制,1952年完成首飞,1955年开始进入苏联空军服役。1957年我国获得两架图-16A样机,1959年我国获得了全套图-16技术图纸和资料,1968年我国自主生产的轰-6试飞成功,1969年进入人民空军服役。轰-6(由苏联提供的零部件组装)曾在1967年投下了我国的第一颗氢弹。轰-6是现在人民空军中绝对的主力轰炸机,其最新型号轰-6KH可以说已经与图-16有了天壤之别,但作为轰-6的最基础发展型号,图-16功不可没。
别-6(青-6)水上飞机。别-6是苏联别利亚耶夫设计局研发的一型双发水上侦察轰炸机。我国曾在1955年向苏联采购6架此型飞机,在1969年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完成对别-6型飞机的改型设计,并命名为青-6,主要用于反潜巡逻。
安-2(运-5)运输机。安-2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的轻型多用途单发双翼运输机,从1947年投产,到1991年停产,前后各国一共生产了超过18000架安-2。1957年我国试制成功,命名为运-5,此后一直到1985年,前后一共生产了1000余架,被广泛的运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此篇文仅介绍了建国初期我国仿制的一些苏式战机,以为时间跨度原因,机型难免不全,还希望各位网友继续帮忙查漏补缺,在评论区留言相互讨论交流。
本文章为百家号作者狼君原创,表达仅为作者自己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支持狼君欢迎点赞转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