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普京将中国“把柄”送人?蒙古国白日做梦,中俄必须做好最坏打算

2024-10-26   蓝泾视讯

据人民网消息,不久之前,中方在伊斯兰堡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之时,与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进行了中俄蒙三国总理会晤。中方指出,近年来,在三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之下,中俄蒙三方的合作大体上维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这一发展态势既契合三方的共同期望,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向。中方期望能够与俄蒙双方进一步加深互信,强化协调,促使三方合作不断深入、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造福三国的民众。中俄蒙三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命运彼此关联,三方开展合作具备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以及坚实的民意根基。

中俄蒙三方协作的能源项目早在许久之前便已被提出,可是直至当前,该项目仍未能成功落地实施。在开展国际合作事务时,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并且对合作项目认真负责,但此次中国却迟迟未给出准确答复。即便在巴基斯坦共同参与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之际,中方也未曾提及这个项目,这种表现颇为不同寻常。事实上,在这个项目上俄罗斯的态度较为积极,毕竟俄罗斯目前面临的问题相对更多一些。

这并不是说我国不够大度。在审视世界局势之后就会发现,如果我国付出过多的真诚,那么日后得到的很可能是敷衍的对待,甚至可能遭遇“背刺”。所以,中国需要做好两手准备,俄罗斯同样也有这样的考量。

蒙古国是位于中俄之间的内陆国家,它始终致力于在这两大邻国间达成一种平衡,进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早在2004年的时候,蒙古国就已经成为了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可是二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它却一直未能成为正式成员。而这其中最主要的阻碍恰恰就来自蒙古国自身。蒙古国担心假如加入上合组织的话,会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不满。长久以来,蒙古国奉行“第三邻国”政策,其期望借助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来制衡中俄两国的影响力。只是,蒙古国仿佛忘却了一条基本的地缘政治原理:远方的援助并不能解决眼前的紧急需求。

蒙古国要是失去中俄的信任,转而去投靠美国,那是捞不到任何好处的。你看啊,不管从哪铺设管道,都得经过中国或者俄罗斯。要是中俄双方在这方面卡紧了,美国难道能一直靠空投来运输天然气吗?这显然不现实。蒙古国想和西方国家交好,妄图成为美国安插在中俄之间的一颗定时炸弹?这根本就行不通。俄罗斯肯定不会答应,中国也不会干那种引狼入室的事。对中国来讲,就算管道不经过蒙古国也没什么损失,中国境内的管道修建自己会负责,俄罗斯为了自身发展,也会负责本国境内的管道修建,这里面不会产生任何矛盾。所以说,要是蒙古国不同意管道修建,最后在经济上受损的就只有蒙古国自己了。

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深刻认识到蒙古国对俄罗斯的重要性,在对待蒙古国相关事务上态度相当强硬。例如在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国这一事务上,普京有着自己的考量,展现出一定的战略意图。他希望通过此举增强俄罗斯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影响力,进而巩固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地位。

中国始终将蒙古国视为重要邻国,双方在经贸、文化等多领域有着紧密合作关系。但目前的情况是,俄罗斯在蒙古国事务中的这种强势介入,再加上美国对蒙古国也存在觊觎之心,这就使得中俄在蒙古国相关事务上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而且这种复杂局面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新的风险。

俄气公司公布消息称,今年7月27日,俄气在向中国进行每日管道天然气输送方面创下了新纪录,经由“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供应给中国的天然气量再次超出合同规定的日供货量。中俄之间另有两条管道正处于商讨与建设进程之中。尤为重要的是,俄气将和中石油就俄罗斯经蒙古国向中国供气的项目展开谈判,该管道未来的运输量为500亿立方米,目前这一管道项目尚在讨论阶段。

在中俄关系格局中,蒙古国是连接中俄两国的重要桥梁。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蒙古国有着特殊的地缘战略意义,成为其重视的目标。

在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方面,中国的态度较为谨慎。中国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中国已经构建起多元化的能源进口通道,这使得中国在能源供应上有多种选择,从而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其二,这个项目可能会伴随着政治和经济风险,这也是中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基于以上种种,在中国推动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进程时,始终秉持着谨慎、审慎的态度。

蒙古国处于中俄两国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蒙古国在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方面必须依靠中俄。所以,蒙古国要有清醒的认识才行。要是蒙古国真的听信西方的挑拨而对中俄不利,那它往后的日子必定不好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蒙古国似乎还没有这样大的胆量去这么做。基于此,中俄对蒙古国的态度还比较友善,当前也仅仅是处于对蒙古国加以提醒的状态,蒙古国理应理解中俄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