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越来越“聪明”

2024-08-06     西安晚报

技术人员使用无人机对地面目标进行多角度拍摄,获取拍摄目标的三维数据。记者 杨力 摄

如今,盖大楼早已不再单靠工人“搬砖头”“绑钢筋”“混凝土浇筑”,还需要“智慧大脑”调配,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将建造的全部过程链进“云端”。如此这般,建筑工地就像长出了“眼睛”“耳朵”“鼻子”一般,越来越聪明,能“看”到违规行为、“听”到噪声、“闻”到隐患……

当建筑碰上“BIM+倾斜摄影”

房子就能建在“云上”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建筑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一种利用数据和信息做“砖瓦”,在计算机上“施工”,搭建出建筑信息的三维模型的BIM技术,可以在施工前就将建筑完工时的全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在BIM建模的过程中,应用倾斜摄影采集地形信息,对建筑周边的实景进行数据测量、采集,辅助地基基础施工阶段策划。由陕建五建集团承建的传化智联西北运营中心项目就采用了“倾斜摄影+BIM”这一新技术。

在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坐在电脑前,打开了一张项目的三维彩色模拟图,上面显示着正在建设的进度,任意点击一个楼层,屏幕上就能自动形成导航可视化指引,带着管理人员“云”逛施工现场。

“在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上我们就能快速看出,施工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建筑内部的施工情况可以随时掌握。通过挂接倾斜摄影拍摄的周边环境点云模型同时也可以判断施工是否会对周围居民楼等建筑造成影响。”项目技术员崔凯说,这就是基于“BIM模型+倾斜摄影”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倾斜摄影技术本是国际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利用航空设备或者无人机携带多角度相机,多角度对地面目标进行拍摄,除了传统的垂直视角摄像头之外,还包含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倾斜摄像头,以此获取拍摄目标的三维数据,从而呈现出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直观世界。

记者了解到,倾斜摄影技术的应用可以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在项目进场尚未作业时,专业测量人员就先对项目方圆2公里范围内的影像数据收集,经过分析后,可以构建真实高精度的地理环境信息,生成实景三维底图,再通过BIM技术构建工程建造精细的工程建筑,包括地表施工情况,建设附属设施布置,物料的堆积管理,工程建设的详细建设进度等,在电脑上就能轻松盖起高楼大厦,把房子建在“云上”。后期,还可以实现三维可视化的电子数据存档、竣工汇报、展示宣传、运营维护与管理,这样既有利于整体规划、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劳动力和成本支出,又顺应了建筑行业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的发展形势。

当施工现场变成“透明工地”

管理者轻松实现“云上”监管

“再确认一下,地库前防汛沙袋是否摆放到位。”“高层西边的材料得码放整齐……”

采访当天,项目正在进行防汛检查,项目总工张军锋通过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向各岗位负责人下达工作任务。

“以前项目建设现场的安全隐患只能通过现场监管发现,现在通过智慧平台,可以实时监管工地施工情况,发现隐患及时通知整改。”张军锋说,传统的工地,大都存在安全隐患发现难、精准决策把控难、管理执行到位难、劳务管理掌控难等问题。有了智慧平台,项目就能实现全环节、全过程、全覆盖的智能化监管。智慧平台已接入安全监督、质量监督、机械设备管理、扬尘治理、实名制管理等多个模块;在此基础上,还有决策分析系统,将各个工地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为施工建设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预测、分析、评估。除了现场所有的监管数据被传输到“云端”,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也能通过手机App随时了解各自的工作情况,实现了监管问题的快速核查,隐患问题的全程跟踪、在线协同、闭环处置,提升了监督人员现场监管的工作效率。

记者了解到,因为项目结构非标层多、部分楼层层高较高、多数楼层存在夹层,传统实测实量有较高局限性,为此,项目采用了“BIM+三维激光扫描仪”技术对项目进行实测实量。

只见工作人员将一个长相如照相机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支撑在待验收的室内中央,手拿一个平板电脑站在一旁,根据智能设备实时测量的数据与电脑里BIM模型进行重合对比,十多分钟就能完成一项测量验收工作。“现场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的数据配合项目使用的实测实量App,可实时将数据通过蓝牙上传手机客户端,自动统计形成智能报表并上传至云端,实现实测实量免计数、免读数;同时建筑构件实测数据与标准数据实时对比,不合格部位可直接匹配标记到责任人,同时限定整改期限,实现自动化追踪。”张军锋说,多种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加持,不仅使建筑施工场景发生变化,也让施工现场变成了“透明工地”,建设过程中的每个工种,每道工序的作业过程都可以被记录下来,管理者从肉眼检查升级到“云监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使工程建设更加安全可靠,建设工地也变得“聪明”起来。

当行业门槛不断提高

从业者开启“云上”学习模式

如今,随着人口红利退潮,以往建筑行业凭借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规模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建筑劳务呈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宁愿送快递也不进工地”,用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此,建筑行业不断加快发展绿色化、智能化建造,全面推进行业转型升级。行业门槛越来越高,从业者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来应对,无论是基层工人开始向职业化、专业化的产业工人转变,还是管理者逐渐向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转变,都必须通过学习来实现。

“以往项目上都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现在想要学习建造方面更多的知识,‘云上’就可以解决。”张军锋说着,打开电脑和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学习提升的“神器”。这是陕建集团内部公开的学习平台,有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安全管理等部分,下设房建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市政工程、工程造价、商务管理……多专业知识库,随时在线学习、考试,将以往的“经验驱动”转化为“知识+信息”驱动。

崔凯说,自己是入行两年的新人,深知随着智能建造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自己想要在建筑这一行走得更远,拥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增加学科交叉知识。所以平时工作之余,他经常会在平台上学习,除了学习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对于自己专攻的BIM技术也更加关注,希望具备“掌握算法、驱动设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建造过程从“人工建造”向“机器人建造”转变的过程中,让自己跟上行业发展进程不掉队。 首席记者 龚伟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4baceb257a78da4dd82f0e99fbab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