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免疫力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主要通过免疫系统实现。免疫系统由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阑尾、胸腺等器官,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构成。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调控的作用。
人体免疫功能为机体提供一个“稳定”的防御环境,免疫力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免疫力低下即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机体被感染的风险增加。而当机体免疫系统过强,则容易将外界或体内无害的物质判断成危害性物质,并进行“攻击”。近期,网上热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就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强引起的。
今天就和大家谈谈“不死的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前世今生”。
目前而言,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几乎可影响所有器官。其显著特征为免疫异常,尤其是生成大量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SLE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蝴蝶丹”、“马缨丹”、“日晒疮”、“温毒发斑”、“虚劳”等病症相似。
红斑狼疮有哪些症状?
SLE临床症状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
SLE
全身表现
大多数疾病活动期患者会出现各种热型的发热,尤以低、中度热为常见。可有疲倦乏力、食欲缺乏、肌痛、体重下降等症状。
皮肤和黏膜改变
80%的SLE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皮疹,包括面部鼻翼两侧的蝶形红斑、盘状红斑、指掌部和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其中以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最具特征性。SLE皮疹多无明显瘙痒。口腔及鼻黏膜无痛性溃疡和脱发(弥漫性或斑秃)较常见,常提示疾病活动。
浆膜炎
半数以上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双侧中小量胸腔积液,中小量心包积液。
关节症状
关节痛是SLE常见的症状之一,出现在指、腕、膝关节,伴红肿者少见。常出现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
肾脏表现
27.9%~70%的SLE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临床肾脏受累。中国SLE患者中以肾脏受累为首发表现的仅为25.8%。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乃至肾衰竭。有平滑肌受累者可出现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
心血管表现
患者常出现心包炎,约10%的患者有心肌损害,可有气促、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导致死亡。可以有冠状动脉受累,表现为心绞痛和心电图ST-T改变,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肺部表现
SLE所引起的间质病变主要是急性、亚急性的磨玻璃样改变和慢性期的纤维化,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干咳、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查常显示弥散功能下降。
神经系统症状
多在红斑狼疮的急性期出现,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偏头痛等表现。严重的可以出现昏迷、癫痫发作等。
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会以上述症状为首发表现。
眼部症状
约15%的患者有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渗出、视盘水肿等,其原因是视网膜血管炎。另外,血管炎可累及视神经,两者均影响视力,重者可在数日内致盲。早期治疗,多数可逆转。
红斑狼疮的病因有哪些?
目前认为,SLE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SLE
遗传
流行病学及家系调查:有资料表明SLE患者第1代亲属中患SLE者8倍于无SLE患者家庭,单卵双胎患SLE者5~10倍于异卵双胎。临床上SLE患者的家族中也常有患其他结缔组织病的亲属。
易感基因:多年研究已证明SLE是多基因相关疾病。有HLA-Ⅲ类的C2或C4缺失,HLA-Ⅱ类的DR2、DR3频率异常,推测多个基因在某种条件(环境)下相互作用改变了正常免疫耐受而致病。SLE的发病是很多易感基因异常的叠加效应。然而,现已发现的SLE相关基因也只能解释约15%的遗传可能性。
环境因素
阳光:紫外线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从而诱发皮肤型红斑狼疮。
药物、化学试剂:一些药物可以使得DNA甲基化程度降低,从而诱发药物相关的狼疮。
微生物病原体等: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诱发SLE或使病情加剧。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雌激素
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更年期前阶段为9:1,儿童及老人为3:1。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如寒冷、外伤、精神创伤等,也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等,可能会导致药物性红斑狼疮综合征。个体肝乙醛化功能缓慢,也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
SLE
SLE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外来抗原(如病原体、药物等)引起人体B细胞活化。易感者因免疫耐受减弱,B细胞通过交叉反应与模拟自身组织组成成分的外来抗原相结合,并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之活化,在T细胞活化刺激下,B细胞得以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造成大量组织损伤。
SLE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SLE
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在紫外线强烈的时候外出,使用防晒霜保护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和护肤品。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定期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结语
随着早期诊断方法的增多和SLE治疗水平的提高,SLE的预后已明显改善。目前,SLE患者的生存期已从20世纪50年代50%的4年生存率提高至80%的15年生存率;10年存活率也已达90%以上。急性期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SLE造成的多脏器严重损害和感染,尤其是伴有严重神经精神性狼疮、肺动脉高压和急进性狼疮肾炎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大剂激素)的不良反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是SLE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免疫学的研究深入,大样本SLE患者队列长期随访资料不断完善,新型治疗药物不断涌现,患者教育和管理策略的加强,SLE患者的预后必将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曾抗.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研究现状与展望[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02:1.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1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