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更好看丨生活更有品丨内心更丰盈丨活动福利
-----
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张贴窗花,那是一种单一颜色的民俗剪纸,有各种图案,每种图案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
我本以为这已经是最美的剪纸了,直到见过了各种彩纸粘贴成的,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形式剪纸的存在。
各种彩纸在剪刀下舞蹈,誓要把自己的生命舞出最美的图案,才算是对这一生的交代。
而赋予了剪纸生命的正是出生在陕西咸阳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库淑兰,一个出生贫寒农村的普通劳动妇女。
据说她剪纸从不画草图,总是信手拈来,一个个图案不一会就从她的手中诞生。
而时间也证明了她的作品终究是民族的瑰宝,以她为代表的彩贴剪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授予了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今天,我们一起去陕西美术博物馆,看看剪花娘子库淑兰的《花间世界》。
展览一共分为三个板块,文献板块、馆藏作品板块和特邀征集板块。
文献板块有库淑兰老师生前用过的剪刀,她在创作时吟唱的方言歌谣,还有与她相关的报纸、书籍、手稿。
馆藏作品板块展出了库淑兰近百件精品剪纸作品,按照创作的时间将这些作品分为人间草木、乡土烂漫、日月神话、剪花娘子四个部分,这些作品也是首次向观众展示。
看着这些构图复杂、颜色鲜艳的剪纸,我眼前浮现出来了那个年代的库淑兰,那时她还未被旬邑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发现。
她坐在寒窑的炕头上,就着从门和窗户上透进来的光线,因常年干农活操持家务,一双布满细细密密裂缝的手,拿着一把破旧但依然锋利的剪刀。
不假思索地剪出各种图案,然后再把一个个零散的、独立的、没有任何关联的图案粘成一幅幅剪纸,我为她的创造力和空间构图而深深的折服。
早期的作品中,有石榴花、石榴果、牡丹花、猪、马、猫、房舍、农具等等,这些与她生活相关的一草一木。
她出生贫苦,婚姻生活更是不幸,但这些苦难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有丝毫的影子。
她的作品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这与她的人生完全大相径庭,她将对生活的期盼、热情移情于剪纸中。
库淑兰的一生是那个年代许许多多农村妇女的写照。
1920年出生,裹小脚,定娃娃亲,11岁被送到县城读书,这时她才有了库淑兰这个名字。
她聪明伶俐,心眼儿灵巧,大家都很喜欢她,我想这时的她一定结交了很多小姐妹,生活过的很快乐。
15岁时,由于公公家上门催促结婚,她不得不辍学,在家跟着母亲学习饮食和女红,为自己准备嫁妆,17岁嫁人,至此,她人生的身体和精神上苦难才真正开始。
丈夫五大三粗、大字不识,常常对她拳脚相向,婆婆的刁难也是家常便饭,我不敢再多述一句她在婆家的遭遇,让人心有不忍,
对于这个瘦弱的女人,剪纸是她晦暗生活中的一束光。
在无师自通,不知几何图形为何物的情况下,她不仅剪贴大自然中的种种,也剪贴小儿女们的爱情。
很难想象她在这样的境况下还保存着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对浪漫的渴望,她该是一位多么善良、单纯的坚韧女性啊!
在1985年3月,已经65岁的库淑兰不慎从家门前5米多深的土崖上摔下。
在那个条件有限的年代,她昏迷多天不见苏醒,就在家人打算为她准备后事的时候,终于,在第41天,她醒来了。
醒来后的库淑兰嘴里念叨着“剪花娘子”,从此以后,她的剪纸内容也和“剪花娘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剪花娘子”——白皙的皮肤、圆脸盘,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头饰,在花朵和仙童的簇拥下,有太阳和月亮的陪伴,永远的那么雍容华贵,端庄典雅。
剪纸中“剪花娘子”或坐在莲台上施药,或立于高堂庙宇中。
“剪花娘子”是库淑兰意识中神化了的,一个符合人民审美,美丽、善良的形象,是她精神世界中的偶像,是她自我灵魂输出的窗口。
-
库淑兰精美的剪纸作品令人久久沉思。
这精湛的技艺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民间美术最好的传承,作品的内涵是她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在苦难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归于本质,是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对民族的信仰,是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特此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部分图片为实景拍摄,如需转载,请点击“联系我们”,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