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是公务员必读书吗?

2023-12-12     灼见

原标题:《沧浪之水》是公务员必读书吗?

Dec.

12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体验、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对于没见过的,不妨先了解了解,了解之后再做判断也不迟。

来源 | 怀左(hztongxue)

最近一周,我重读了阎真的《沧浪之水》,其实之前读大学时已经看过一遍,隔了这么久再读,又有了全新的感悟。

有人说这本书是公务员必读的书,读完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甚至还能让新人掌握在体制内往上走的秘诀。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推荐言过其实,不能因为书中主人公从小科员最后成了卫生厅厅长,就得出结论说读过这本书的公务员都能和书中人物一样往上走。

如果这样的话,读了四大名著之后,岂不是要成僧、成佛、占山、成王?有点搞笑了。

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看,《沧浪之水》前半部分写得好,作者应该融入了自己的许多真实经历和感受;后半部分的升迁经历有点一般,速度太快,刻意设计痕迹比较明显,应该是参考他人经历之后打造的。

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前期池大为的内心描写。

他从山村考到北京,硕士毕业后进入了省卫生厅,坚守做一个好人的信念,在单位里看不惯很多人的行为,还在会议上直接怼了领导。

那个阶段,各种细碎、深入、真实的心理描写,深入到让年轻人感觉到压抑和害怕,让中年人感到切肤之痛。我上学时读那部分,真的是被吓到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社会太复杂。

后面转变有点快,大为三十多岁还是小科员,四十多就成了厅长,不具有太多参考价值。

另外,转变也太突然,大为准备改变,然后机会立马就来了,像老天爷追着给喂饭一样。没几年时间,大为陆续从科长,升到了副处、处长,厅长助理、副厅长、厅长。每升一次,都会给一个任务,大为完成,继续升。

客观来讲,小说写得很精彩,但大家一定要摒弃“读完这个小说就一定能怎么样”的想法,小说毕竟只是小说,里面的人物是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和现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即便故事为真,可一般人有那样的命运吗?

说两个判断——

1. 时代不同

池大为参加工作时是80年代,而且他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硕士生。他的学历有多吃香呢?本来他进的不是省卫生厅,但因为学历高,被厅长留下,想当成重点人才去培养。单这一点,现在就没法比。

学历贬值的事实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你读个研究生,然后就能进入正厅级干部的法眼,专门要培养你,这样的事情,你敢想吗?

另外,大为在单位“蹉跎”了几年,想法转变,想往上走后,学历还是比较高的。从某种角度看,他也是吃了时代的红利。

2. 机会的设计性

大为转变,除了想法之外,还源于两个机会。

第一个是厅长的孙女生病,整个省人民医院,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小孩顺利扎针,后来请来了大为的媳妇,成功办成了事情,于是他们两口子也就有了和厅长以及厅长夫人搭线的机会。

第二个是有人带头想扳倒马厅长,人家也想带大为,大为选择了告密,后来和马厅长站在了一条战线上,成了老马身边的红人。

再然后,大为就扶摇直上了。

如果把这本书就当一本小说,读书的过程中,联系自己、反躬自身,确实可以想到并学到一些东西。但如果把这本书当什么通关秘籍,觉得读了以后就能变成职场达人,一路扶摇直上,那真的是想多了。

你确实也看了《西游记》,但问题是,谁来教你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呀,你能找到菩提老祖那样的老师吗?

市面上之前还有一些类似的书,比如像什么《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记》等,我以前上学时也都看过,就图一乐吧。

就说侯卫东那一套书,也就第一本书好看点,里面对于基层的描述,基本的打交道场景写得很好,但是里面的设计又不足信。

侯卫东一个基层公务员,结果机缘巧合有了石场,靠着源源不断的收入,给他提供了交际成本。类似这种,都是小说设计的爽点。

回到《沧浪之水》,我刚讲了,不要把它当通关秘籍,那么读这个小说,可以想到些什么呢?接下来,我抛砖引玉一下,说说我的思考点。

1. 人社会化的过程

人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讲得通俗一些,即压制自己的本性,去了解和熟悉社会的规则,然后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为了正常运转,千百年来,积累出来了各种秩序、明暗规则。最关键的,很多规则与人的本性其实是相反的。

比如我们都比较关注自己的感受,没出社会的孩子更是如此,但到了社会之后,发现没人会特别关注你,也没人会刻意照顾你。如果你只关注自己,又不容易合群,受挫是常有的事。

家庭是我们接受初级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社会化的场景。我们小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和家人在一起,而且那时候我们是白纸一张,所以家庭就奠定了每个人的底色。

小说中,大为的基本原则,都是受他父亲影响的,比如:要做一个好人。

可回到看,做一个好人,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好人,包括哪些要素,具体如何执行?其实大为也说不上来,他只是凭借自己的本能去贯彻。

到了单位之后,和单位很多人格格不入,处处碰壁。后来内忧外患,实在过不下去,才开始有了一些现实的思考。

联系我们自己,会发现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到了社会上并不适用。可能小时候学到的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看待社会的观念,也不是那么适用。

所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还得不断调试,有的人调得快,有的人调得慢。

2. 体制化

体制化,说起来可大可小。

大方面讲,刚聊到的社会化也算体制化的一种,往小了说,就拿书中的卫生厅来讲,在体制内的人,基本都会被体制化。

什么叫体制化呢,其实就是环境会影响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即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也会被影响。

大为刚开始采取的是对抗的姿态,基本就是看不上,不合作、对抗。所以结果也很明显,他被调离了核心岗位,被扔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部门。

本来他觉得也挺好,难得休闲,但结婚生子之后,家里需要钱和关系的地方特别多,他什么也没有,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困境一次次刺激了他,所以他下决心要改变,调整思路和做法,去争取实际的名利。从大为身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人体制化的全过程。

你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对抗,但你真想要一些东西的时候,就得去依赖。依赖,人和系统就会发生相互的作用、被影响。体制化,就变成了肯定的结果。

从书中也可以看到,后面的大为,思考问题的时候,和前面有了明显的不同,站位和角度,完全不一样。

起先不喜欢,后来依靠,接着融入,最后成为一体。

3. 与人交往,谨言慎行

有个成语,童言无忌,意思就是小孩,说啥都行,大人基本都会原谅。但大人随意乱说就容易得罪人,有时候你明明没有那么个意思,就是随口开个玩笑,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

尤其在人多嘴杂的单位当中,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随意评价,肯定会得罪很多人。

在生活中,也一样。我现在也过了三十岁,最大的一个经验,也是谨言慎行,该说的话就说,不该说的话,压制住自己想说的冲动。

生活不易,尽量减少解释成本,另外,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我们,所以尽量不要乱说。

这也让我明白了小时候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都显得那么严肃?而且经常警告我们,哪些话不能说。其实他们教我们的,就是他们的人生经验。

后期的大为,说话养成了一个习惯,说前先思考,边说边思考,说完再思考。复盘关键对话,如果哪些说得不好,下次一定要注意。

当然,他身份特殊,我们一般人不需要像他那幺小心,但管住自己的嘴,确实很有用。

降低生活功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 审视观念

观念是什么?

是认识,也是工具,会随着经历阅历的不同而变化,同时也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观念的变化性,不要一根筋,认为一些观念是真理,其他的都是错的。认为自己理解的或者书本上学到的都是对的,其实就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是一种思维僵化的表现。

很多人刚步入社会,对于理解不了的现象,直接就说是错误的,我不屑一顾,貌似把自己抬得很高,其实是封住了门路。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体验、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对于没见过的,不妨先了解了解,了解之后再做判断也不迟。

我这些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时常审视自己的观念,哪些是偏见,哪些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尽量再开放、宽容一些。

当然,只能尽量,肯定做不到完全客观。但保持了思考的习惯,让我时常有思想进化的感觉,看一些事物,偶尔也会有比之前通透之感。

这个习惯分享给大家,很好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看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包括去读一些以前读过的书,也能读到更多点。

— THE END —

作者:怀左,文学硕士,资深写作课老师,畅销书作家,个人图书《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平庸至死》18年当当单榜全国第一,个人微信:dapang112506。本文选自怀左(hztongxue),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一个你没听过名字的小县城却出了大人物!

如何成为1%的人(深远意义)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容易得病?

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2dc1c7449d6c8f9407e45c7b522a809.html